倾覆4天4夜后,“东方之星”号终于浮出水面。
这艘20年船龄的“老船”翻沉后,400余名乘客和船员的命运因此改变,数百个家庭坠入苦海。与之相伴的,是它背后东方轮船公司落寞的身影,以及当地旅游产业的萧索。
东方之星号最初设计参与者、船上服务员、公司老船员,向我们讲述了一艘船背后,由盛转衰的航行历史——某种程度上,东方之星和它赖以存在的土壤,都像一座“孤岛”。有人至今留守,有人已然离去。
1995年改造前的东方之星号
生于三峡工程
6月2日晚,重庆万州区移民广场的长江江畔下着细雨。李大海来到码头,在“东方之星”号原本停靠、起航的位置,默默坐了2个多小时。
他不敢相信,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之星”,如今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400多条生命葬身于此,其中包括自己相熟的30多名船员、几位最好的水手兄弟。
40岁的李大海曾是东方之星母公司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老船员,另一艘船的大副。他身材魁梧,脸上尽是常年日晒和风浪留下的痕迹。1994年,19岁的他来到东方轮船公司做修理工,一个月90块钱。更早时候,他记得“东方之星”尚未完工,“还仅有一条龙骨”。
而在65岁的蒲志华看来,这艘船的修造历经一波三折:“我是看着东方之珠和东方之星,一步步出生的。”80年代末,他任职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当时为万县轮船公司)修造船厂,是船舶设计的负责人之一。
早在1987年,公司便已开始着手设计客轮。当时正值长江货运市场行情冷落,一直以水上货运为主业的万县轮船公司,决定投身日益火爆的旅游客运市场。蒲志华等人便开始东方之星、东方之珠的图纸设计工作。但当年公司总资本仅为300万元,资金、技术条件并无法满足客轮的修造,该计划一度搁浅。
转机发生在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同年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开始征收。计划被淹没的万县首当其冲,一时间,各大部委领导人前来视察调研。大量资金、技术资源开始涌入。
此时,万县轮船公司更名为东方轮船公司,注册资金1700多万,拥有船舶40余艘,被交通部评为“优秀运输先进集体”。借此机会,公司投入2400余万元,将游轮计划再次提上日程。
蒲志华介绍,随后东方之星号的主要设计工作由长江船舶设计院承担。之后的两年时间,“几乎没有多大困难”,东方之星便在极高的待遇下“出生”了:船体全部由武钢出产的3C钢、低碳活性钢构成,以应对热差和冷炸状况;而它的马力充足,拥有两台96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三台发电机,在当时属于高标准。
经过武汉、四川方面船检部门的审批,东方之珠、东方之星等三艘游轮相继下水。这也是万县地区当时规格最大的一批船。
几个月后,李大海上船成为一名舵工,立志成为船长,开始了15年的航程。
万州移民广场江畔,两马头船之间,是东方之星经常停靠的位置
“孤岛”的荣耀:水上“绿皮火车”
东方之星的起航,对整个万州地区有着特殊意义。
据李大海介绍,那时候长江水域远不及现在平稳。而万州地区属于航道上游,地处山区陡势,尚无高速公路与铁路联接,当地交通运输一度以水运为主。当时有种说法,整个四川只有成、渝、万三地有能力造出大船。
东方轮船公司担负着当地航运业的荣誉。这家成立于1981年的轮船公司,是万州重要的国有企业。三峡工程的获批,让公司的领导者看到通过旅游业转型的希望。
随着未来大坝蓄水,三峡航道的诸多景观注定消失——这为旅游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招牌,一时间各类“告别三峡游”层出不穷。“三峡原貌再不看就没了”成为噱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