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发展波澜起伏。多年来,由于两国政治、文化、传统、习俗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中国崛起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美国政治界、舆论界、学术界总不乏跃跃欲试的“齐格弗里德”,他们随时能用宏大的话语将陌生的中国勾勒成一条恶龙,然后手握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宝剑斩断龙首。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往来不断深化,两国人民直接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在许多领域,实实在在的双边互动拉近了两种迥异文化之间的距离,我们看对方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像雾像雨又像风”。
在过去三年里,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暴增75%,上学年已超过27万人;而据最新可考数据,中国高校2012-2013学年接纳的美国留学生达1.4万人。国际时事刊物《外交政策》以“美国学生在中国,有风险,没遗憾”为题,刊登了有中国留学经历的美国学生对中国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此前, 观察者网曾报道过两国年轻人坦诚交流产生的思想火花,赴美求学的中国学生并不认为美国掌握了“政治和经济的真理”;而此次《外交政策》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发现,“原来中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或许如今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大洋此岸,你在彼岸;不是你我说着迥然相异的语言;而是双手明明已握在一起,你却傲娇地转开脸。
以下为《外交政策》杂志的报道,观察者网全文翻译以飨读者。】
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以前,两国间的往来交流是件罕见的、甚至惊人的举动。那时,美国人只能站在香港的边界上向北窥探那片被美国学者奥维尔· 谢尔称作“未知领域”的辽阔领土,感受人民共和国“不可渗入、不可占有的迷人气息”。而对那时的中国人来说,逃离贫穷和社会控制、奔向遍地流金的美国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然而今天,对越来越多的全球公民来说,从纽约飞往北京的稀罕程度,大约只比从纽约前往休斯敦或旧金山稍微高一点。在所有飞越太平洋的乘客中,也许没有哪个群体比高校学生更受关注。在2013-2014学年,超过27.4万名中国学生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而根据美国最新的统计数据,2012-2013学年中,超过1.4万名美国学生远赴中国求学。
未来对中美关系轨迹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莫过于这些学生们——这个特殊的人群既充满摩擦,又不断进行新的接触。精通两国语言、文化、生意方式、世界观的人,极可能成为新世纪亟需的跨文化人才。那么,这些人究竟是谁?海外经历如何重塑了他们?他们对高等教育产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进行了专题报道,让343名在中国求学的美国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并从中发现了以下亮点:
为完成此项调查,210所美国学校和非营利组织向曾赴中国留学的学生和校友发出了问卷。在调查范围内,派遣美国留学生赴华的三大机构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霍普金斯-南京中心)、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和杨百翰大学;而接待美国留学生最多的三大中国高校则是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受调查对象近54%为男性,超过45%为女性。年龄介于18至24岁之间的约占64%;超过20%介于25至29岁之间;超过40岁的只占4%。在校生和校友大约各占一半。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读懂中文报纸。在大多数情况下,受访者年龄、性别和语言技能的差异,以及是否为在籍学生,都未对答卷产生实质性影响。
大多数受调查者都是自己家族里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在343名美国受访者中,69.4%的人表示,他们是家族里第一位赴国外求学的人,另外28.9%的人表示家族中已有出国求学的先例:
也就是说,前往北京、上海等地的留学生不见得是从前去巴黎或伦敦留学的美国人的后代。
在中国求学的美国学生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但仍倾向于在外国人圈子里活动。美国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令人喜忧参半。虽然只有11.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中国朋友,但55.9%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朋友圈里中国人的数量不足一半,只有3.8%的人表示自己所有的朋友都来自中国:
首次出国的美国人更倾向于在社交中融合两种文化,其中4%的人结交的所有朋友都是中国人,而47%的首次出国者表示中国朋友的比例至少占五成(对比上图的44.1%)。虽然美国学生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较低,但他们列举出了许多惊喜的亲身经历。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的大四学生维克多·郑曾于2014年赴华东师范大学交换,他告诉记者,他原本以为大多数时间会与美国同学呆在一起,后来却发现自己“每天都能交到上海的新朋友”。
在中国生活能让人对中国产生更亲近的感受。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使美国学生对中国产生更好的看法。78.4%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生活使他们对这个国家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只有12.2%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产生了“更负面”的印象,而9.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观点没有变化:
许多人表示,中国人的好奇与好客使他们放松了戒备心。虽然某些中国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求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保持距离,但多位受访者仍然描述了他们是如何与好奇的中国人结识或邂逅的。根据受访者的描述,他们在任何地方——从拥挤的火车,到星巴克咖啡厅,到寺庙——都能结交新朋友。美国国务院关键语言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北卡罗来纳州世界事务委员会的阿什利·雷文巴克曾于2014年在杭州留学,她说:“中国人民也许是全世界最热情好客的民族。”
但这并不意味着受访者们都认为在中国生活是件轻松的事;恰恰相反,中国的污染状况可能非常严重,一名希望保持匿名的学生声称在中国感染了霍乱。一些受访者表示曾在中国街头目睹家庭暴力,而路人却未出面干涉。在部分人眼里,中国的新闻审查制度令人恼火;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大三学生托妮·佐佐木曾赴北京大学留学,她声称自己回到美国后对“错过大量信息感到震惊”。
另外,中文也是一个问题。美国外事学院把中文列为美国人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如今在旧金山湾区工作的格雷格·莱文曾在霍普金斯-南京中心交流学习,他认为中文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不是单凭热爱就能学好的。”在这片国家和民族不分家的土地,即使你下定决心要掌握中文、融入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美国华裔反映,尽管他们从小没有在中国长大,但中国人总认为这些“ABC”会说普通话。中国人对其他族裔的美国人十分好奇,显然不会把他们和中国人同样对待。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生雷切尔·迪森曾就读于中山大学,她计划今年搬去上海,她说:“一想到我将为之奉献知识和生命的国家永远不会完全接纳我成为其一员,我的心里就惴惴不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