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陆军部旧址的灰2楼楼道顶部的油烟机管道。本报记者 李韵摄
太庙棚户区里狭窄的通道。本报记者 李韵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出《关于抓紧消除北京市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火险隐患的提案》。4月中旬,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结合提案督办,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带队,组成12人的调研组,赴北京市进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调研,重点考察了北京太庙、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太庙里藏个棚户区
尽管之前有过心理准备,但是走进院门的一刹那,几乎所有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惊呼:“天哪!”
小院里,各种简易的临时性建筑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有的平房顶上加盖房屋,再加上自行安装的空调和淋浴设施,通道变得极为狭窄,仅可一人通过。头顶上,各种电线在房屋间纵横穿梭。距院门几步远,一间约三四平方米的小房正在搭建,墙面上的水泥还未干透。
而离小院不远的一排平房则更是“充分利用”与太庙围墙之间的空隙,每户都搭出一个二三平方米的小屋,而房子与墙之间的通道竟然狭窄到仅一步距离。走进通道,稍不留意,记者背后的双肩背包就与围墙、屋墙频繁“亲密接触”。仔细察看不难发现,这些临时性的简易房子大多不住人,而是用于储煤、储物及作简易厨房,或者堆放生活杂物。
这种棚户区的情景在影视剧里见过。可让政协委员们难以想象的是,这片棚户区竟然是在太庙里!
这片棚户区位于太庙文物保护区东北角。委员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不具备天然气管道和热力供暖条件,这里的居民大量采用液化气罐做饭、用煤取暖,大量无序用油、用气、用火、用电,对太庙古建筑群和居民自身安全构成严重隐患。此外,棚户区内堆放的易燃物品杂乱繁多,而其周边有众多的古柏、杨树等高大树木,极易发生火灾事故。而且这种极其狭窄的通道,一旦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根本无法扑救。
清军部变身“筒子楼”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是陆军部,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管理使用;东院的海军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5个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办公用房。
西院的主体建筑是呈“回”字形的灰1、2、3、4楼,亦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这四幢典型的西式建筑原是陆军部的办公楼,在檐下、门楣、大门两侧的精美砖雕,虽饱经风雨,多处出现风化破损,但仍然掩不住其曾经的考究,甚至墙角处通风口的铁篦子都铸成团花状。
西院的文物建筑内,如今共住着112户,主要集中在灰2、3、4楼。走进灰2楼,各家各户的灶台夹道“欢迎”,房顶盘着黑黢黢的排烟管道,墙面也被油烟熏染得很是“滋润”,只有头顶上吊灯周围精美的装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身份。
记者敲开一户虚掩的房门。这是用一间大办公室隔成的三居室,最大的一间不过10多平方米。室外阳光明媚,虽然朝阳,屋内还是要开灯。在此居住的潘先生说,最让人揪心的是,家家都用液化石油气,灶台附近又都堆放一些杂物。“大伙都害怕呀,一旦出问题,可就是‘火烧连营’了。”潘先生说,“20年前就听说要搬,嚷嚷这么多年,也没见动真格的。”
东院的海军部旧址是社科院五个研究所的办公用房,与西院陆军部用于居住相比,管理相对单一,保护现状也较好,但也出现木质梁柱腐蚀严重,砖石构件多处风化等问题。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