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储白珊 实习生 纪玉屏)10日,省卫计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日备受关注的“福建5岁女童疑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毒”事件进行回应,称患儿吴某因输注“窗口期”血液而感染HIV的可能性极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输注“窗口期”血液引起的HIV感染,血站和医疗机构虽不存在过错行为,但省卫计委要求省血液中心和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给予患儿人道主义的救助补偿。
据介绍,患儿吴某于2009年9月22日出生,在新生儿体检时发现心脏有杂音,后经检查证实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房间隔缺损”。2010年5月,曾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2014年9月4日,她因“发热17天”再次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内科,住院期间进行相关检查时发现患有艾滋病。
根据发布会上公布的调查结果,患儿在手术治疗期间曾先后输注过8位献血者的血液。其中一位陈姓献血者原HIV抗体检测呈阴性,本次检测HIV抗体为阳性。这位陈姓献血者曾于2010年3月31日参加无偿献血,当时血液检测结果合格。此后该陈姓献血者未再献血,在本次调查前并不知晓自身已感染HIV。
调查组认为,省血液中心血液采集、检测、制备过程规范,各项记录完整且可以实现有效追溯,没有发现存在违反国家血液管理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情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对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输血治疗也不存在违反国家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行为。
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窗口期”感染是小概率事件,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现有的技术不能完全避免。省卫计委已责成省血液中心和协和医院给予无过错的补偿,参照公共产品无过错伤害事件的补偿办法进行协商,通过调解的方式合理解决。同时,将尽快研究建立输血无过错伤害事件的补偿机制,确定合理的补偿方式。
延伸阅读>>>什么是“窗口期”?
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血液中才会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在此期间,HIV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通俗地讲,“窗口期”就是感染病毒后到能被检测出来之间的时间窗。受目前临床检测技术的限制,“窗口期”是无法消除的,它的存在是人类所有输血治疗无法规避的风险。多数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有2至4周的“窗口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