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公园,从日落前到夜里十点多,广场舞一波接着一波。澎湃新闻记者 王巧爱 图
来自哈尔滨的张淑娟,陪母亲南下过冬养身体,闲暇之余,重操旧业,在白鹭公园理发,做生活补贴。澎湃新闻记者 王巧爱 图
参加了2014年的南下三亚6800公里骑行的黑龙江老人老孙,他们正在为骑行团队申请吉尼斯纪录,老孙在展示他的旗帜和战车。澎湃新闻记者 王巧爱 图
今天早上,澎湃新闻网连发两篇报道:《东北人南下的人口迁徙之旅:三亚哈尔滨籍候鸟老人近20万》和《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外地人口撤出,三亚一夜之间会变成空城》。网上照例又是一片地域攻击式的对骂,但可以看得出,夹杂期间呼吁要融合与理解的声音比以往多了一些。
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说,“外地人口撤出,三亚一夜之间会变成空城”。这话显然有点夸大了,但反映的道理确是真切的:三亚是一个融合性的城市,尤其是东北人口的季节性流入,导致有“东北省三亚市”的戏称。历史学家汤因比告诉我们,但凡是融合,无论是一种文明形态也好,族群也好,文化也好,都会有一个冲突、回应、相融的螺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有破坏性,但长期看来,又必然是建设性。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之所以每到旅游黄金周、三亚总要出点事的原因,是因为大排档、出租车这两个直接面对终端游客的服务行业,被东北人垄断,但他们不像本地人那么爱惜三亚的名声,所以都是东北人搞坏了名声。但这不是事实,凡事要一分为二。就算从近期的事件看,我们也既要看到操东北口音的游客打了三亚导游,也要看到辽宁籍的三亚女公交车司机帮乘客追回被盗手机。
没有哪一个群体天然是恶的,也没有哪一个群体不爱惜脚下的土地。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冲突?除了文化认同的因素,公共资源的季节性短缺,和主流舆论长期游离是两个重要原因。
游客也好,候鸟也好(也可以称为逗留时间较长的游客),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季节性的潮汐流动。三亚常住人口约70万,而春节黄金周接待游客也有70万。冲突有可能是文化上的,但争夺必定是资源上的,二者相辅相成。我们不能据此说,三亚的公共资源规划要按照两倍于常住人口的规模来做,否则旅游淡季的大规模闲置谁来买单?但如果旅游旺季不能达到两倍的规模,又必然激化族群之间的冲突。这其实是每一个旅游热门目的地都面临的困惑,不知三亚如此。海南是国际旅游岛,三亚是海南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因此有义务跟随游客的潮汐,探索一条城市公共资源的季节性调配之路。
比如近日有搞旅游租车的朋友说,他准备在海南旺季的时候搞一个“免费开车去海南”的活动,让内地省份的游客在当地免费租车,然后开到海南,以此提高旅游旺季海南一车难租、服务打折的问题。这样,游客得到了实惠,公司省去了车辆跨省调动的运费,旅游行业减少了很多怒气冲冲的投诉。又比如,我们要是到一个拥挤的餐厅,老板先是一声热情的吆喝,然后说 “这位客官,茶水自取”,这种自助的服务项目,并不会降低食客的用餐体验,也不会觉得被怠慢。类似的思路,其实可以为三亚市政府所借鉴,并在入境旅游的繁荣和当地居民的普惠上多做文章,消除族群之间的戾气。
再有,三亚当地居民和东北候鸟、游客之间的文化冲突,这些年越来越有显性化爆发的趋势。线下彼此都心知肚明,线上却鲜有公共媒体介入讨论,这也不太正常。反倒是远在黑龙江的媒体,在予以讨论和引导。比如《黑龙江晨报》就既报道《东北游客需自省,作客他乡别丢了文明》,也报道《三亚人该有蓝天大海的气度,不该歧视东北人》。
其实,旅游文明的问题,东北人不是特例,整个中国的旅游文明水平都不高,这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并不可怕,这个话题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敏感,没有什么“不便介入”。事实上,海南当地媒体不说,澎湃也会说,黑龙江媒体也会说,而且往往不比海南媒体更掌握情况,厘得更清楚,说得更准确,议得更剀切。海南当地媒体更要有一份担当和责任感,要正视社会的现实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搭建平台促成文化上的沟通、理解和认同,不要让片面的地域对抗情绪游离在主流舆论之外升温、发酵,最后形成肢体上的冲突。 不管怎么样,有人口就有活力,这是好事。族群融合,是地区发展的先声。何况大家都是中国人,都站在三亚这一片土地上,文化认同是必须也必然要完成的。马上旅游旺季就来了,我们需要充分准备,友善以待,以对话增进理解,以和气温暖戾气。(作者:三人的路)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