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要求每个本科生都必须学习一门外语,很多本科生觉得学法语、德语已经不算什么,“学中文才显得自己比较厉害”。
图为2014年7月14日下午,培训学院中文部和餐饮楼五层共同合办的“北语厨房”,在餐饮楼五层宴会厅为哈佛北京书院的师生们组织了一次“中文餐桌包饺子”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哈佛北京书院师生共100多人。 北京语言大学官网 图
“每当有学生来问我,去中国学中文该去什么学校时,我总是毫无例外地回答他们:选择那些美国学校运营、组织的项目。”哈佛大学中文教学项目主管(Directo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刘力嘉(Jennifer Li-Chia Liu)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显然,她不是第一次回答这样的问题了,每一次,她都会直言不讳地建议学生不要选择中国高校开设的对外汉语教学项目,而是鼓励他们申请诸如普林斯顿-北京暑期中文培训班(Princeton in Beijing,简称“普北班”)和哈佛北京学院(Harvard-Beijing Academy)等由美国常春藤名校负责运作的项目:“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缺乏保证,学生回到哈佛后不一定能跟上进度。”
此前澎湃新闻曾经报道,在北京大学交流的耶鲁学生对北大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普遍感到不满。现在北大工作的陆扬介绍说:“耶鲁学生普遍抱怨在北大上中文,回到耶鲁赶不上同级的课程。”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现为悉尼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就此问题发表的微博评论被广泛转发:“外国人在中国大学里学汉语,还赶不上在外国大学里学汉语,这听上去很荒唐,但确实是有可能的,因为国外的汉语教师可能更了解外国人的学习特点,课程更有针对性,也更量大密集。所以国内不要一厢情愿以为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上肯定有优势。” (见《争锋|在中国大学里学汉语,没有外国大学里学得好?》) 老外到中国来学中文,中国学校教不好,还得由美国学校千里迢迢跑到中国来教,这可真让人有些“心塞”。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只要有其他人在场,就必须说中文
学习强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
哈佛东亚系的博士生Kyle Shernuk向澎湃新闻记者现身说法。他曾于2011年在北京、成都的两所大学学习中文,项目都由中方独力操办:“上课只是老师放幻灯片,没有提问也没有讨论,布置的作业不用交,所以很多同学也就不交了。最后考试的成绩好坏也无所谓。”
“如果你的自制力够强,坚持每天做作业,进步还是显著的。参加中国大学的项目,就要做好‘自学’的准备。”Shernuk说。
相比之下,他于2009年申请加入的哈佛北京学院,要求就要严格得多:“所有美国学校办的暑期项目,在入学时都会要求你宣誓,暑期班期间只能说中文。如果超过三次被发现说英语,就得走人了。”一般而言,暑期班三个月的课时加起来相当于一学年在校的普通课程,“强度相当大,每天早上八点上课到下午两点,每天都布置作业,每周有考试,还要演讲”。
哈佛东亚系博士生Dylan Suher刚参加了今年哈佛在北京的暑期班:“最让我头疼的还是演讲,几乎每天都要对着全班演讲,而且好多还都是华裔,压力特别大。”
普北班的情形也差不多。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的韩国女生Becky Bae说:“在普大上中文课的时候,一周两次要去老师办公室正音,老师会纠正到你把音发准为止。普北班差不多一样恐怖,隔天就测验,每周都要用中文演讲。”
普北班的负责人,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兼中文部主任周质平(Chih-p'ing Chou)。自称“生在上海、长在台湾、老在美国”的周质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离台赴美,在印地安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周质平获中国文学博士,次年,他开始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并出任美国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The Chinese Summer School , Middlebury College)主任。此后三十年间,这位研究专长为明代文学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学者,便与对外汉语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1993年参与创办、至今仍良好运转的普北班已是美国高校在华举办的短期中文培训班的样板,而他本人则成了美国中文教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入学时宣誓暑期班期间只说中文的“语言誓约”这个传统,就发源于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明德大学是一所文理学院,位于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1966年开办暑期中文学校,教学方式为大小班相结合,大班讲解练习、小班集中操练,训练以听说为主,强调发音的准确和语法的严谨,严格实行语言誓约,杜绝母语,只说中文。这种让美国中文学习者完全浸润于其中的“沉浸式教学法”(也有评论者称之为“明德模式”,见《略论美国在华中文教学项目》,《国际汉语教育》2010 第三辑,作者为美国欧柏林大学东亚系的李恺、刘芳),被后来的美国大学广泛地移植,用于开设在华中文教学项目。
普北班是其中最早尝试的先行者,它所建立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对后来者影响深远。主持明德暑期中文学校九年之后,周质平希望能到中国开办中文培训班。在周质平看来,明德模式虽然不可谓不成功,但周遭的学习大环境毕竟还是英语,“沉浸式教学法”真正想要沉下去、浸进来,还是要去中国。
在周质平的四处奔走、多方努力之下,1992年,普大和北京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普北班宣告成立。第二年暑假,普北班迎来了第一批学员,全部是美国各著名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共有一百多人。
周质平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普北班非常重视小班授课。一个小班一般只有五六个人,最多不超过十个人,每个年级都是如此,“效果比大班授课要好得多”。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