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昌平2001年出道的时候,刚刚21岁,中国的调查报道正风起云涌。13年过去,他最终选择在第15个记者节,正式作别新闻调查行列。
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他新“栖息之地”。
11月7日,他对澎湃新闻说:“我赶上了报刊最后一个黄金十年,当然也就错过了门户的上升期,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大风口,能不能赶上不好说,但可以试试。”
30年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也曾困扰着德国人。其时,柏林的一名记者创立了主打消费品检测的德语杂志《ÖKO-TEST》,深受德国人欢迎。
受此启发,罗昌平准备将这一测评体系引入中国。
罗昌平告别新闻行当 称因举报事件可选机会不多
按照罗昌平的描述,他的新项目正筹备组建一支资讯运营团队,以移动终端切入,打造一个责任消费的生态体系。罗承诺,将匿名随机采购消费品,不接受任何企业邀请,并且所有检测全都在海外独立完成。
在过去10年,罗昌平这个名字始终和中国的腐败官员“挂钩”。他所做的反腐调查报道主角包括过去十年的政坛出局者以及与这些出局者勾连的诸多商界人物。
2012年12月6日,时为《财经》杂志副主编的罗昌平通过微博,向中央纪委实名举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称其涉嫌学历造假、有作风问题以及与商人倪日涛结成官商同盟。
2013年5月12日,这场发酵5个多月的公开实名举报有了结果。那天上午,罗昌平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课,微博正在传播一则令他“不敢相信”的新华社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2013年11月26日,罗昌平被免去《财经》杂志副主编职务,调往同为“联办”下属的财经研究院任职。当晚,罗昌平正在参加网易2013英雄盛典,并获得传媒领域英雄大奖。
从实名举报到刘铁男落马,罗昌平说,这期间最大的困难是心理上的,其实看“戏”的人很多,真正关心的不多,大家的时间都被社交媒体撕碎了。
“这是一段下坡路,我用一整年的时间完成,同时,已从中欧EMBA课程毕业,决定开始另一段事业。”罗昌平说。他还透露,因为实名举报这事,其实可选择的机会不多。他跟几家网站都谈过,自己不太想再坐在火山口,想做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决定转型之前,他筹备资金,带领一支摄影团队走访湘鄂豫辽粤渝,行程万里,历时数周,还原一名湘籍女子的传奇军旅。这是他第一次以微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新闻调查,完全颠覆了过去的文字报道。“算是告别吧!不能发表也没关系,只有我自己清楚有多爱这份职业。”罗昌平说。
在11月8日记者节这一天,罗昌平发出团队招募令。
他在团队招募令中说,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对话罗昌平:
“做调查报道,觉得很来劲,但其实改变不了什么”
澎湃新闻:从《财经》杂志离职之后,你的工作内容从新闻转到了学术,并在凤凰视频开了一档《罗昌平对话》的节目,能谈一谈这方面的进展吗?
罗昌平:我已经从工作8年的财讯传媒离职,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一段。过去一年,我大多数时间在运作微信公众号(iNews-),兼做一些反腐题材的研究。现在正式筹建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自己担任CEO。新闻与学术仍是我关注的领域,但更多的精力可能放在新公司的运营上。
澎湃新闻:什么时候离开了财经研究院?《罗昌平对话》的节目还会继续?
罗昌平:我是7月4日正式提出辞职的,8年前的这一天进的财经杂志。老板多发了两个月工资,我可以很从容地骑驴找马。
《罗昌平对话》会继续,大概每月两期,保持这样一个节奏。罗昌平微信公众号也会继续,这是一个很好的发行渠道。不过,接下来风格会有调整,更趋丰富。
澎湃新闻:节目风格会有哪些变化呢?会和现在的创业项目结合?
罗昌平:和创业项目的重合度不高,主要是想拓宽政治、法治、社会之外的其他题材,比如热门的创业、移动互联网等。其实,之前专访吴敬琏、张卓元、王利芬等,已经在尝试了。
澎湃新闻:为什么没去成熟的互联网企业,而选择创业?
罗昌平:2005年以来,我的前同事们先后投身互联网,应该说,那是最好的时机。但我一直守着调查报道,想做到极致,用够空间。我当年一些实习生现在都成了网络巨头中的部门负责人,“90后”也起来了。因为实名举报这事,其实可选择的机会不多。我跟几家网站都谈过,自己不太想再坐在火山口,想做些不一样的东西。
“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发起人邓飞说过一句话,我们是从一名“破坏者”向建设者转型。原来做调查报道,觉得很来劲,但其实改变不了什么。如果往下沉,做一些更实用的东西,也许意义更大。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