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济南的蓝翔技校,创立于1984年,之后被军队收编,成为军队的“三产”,为军队培养技术工人,校长荣兰祥本人也成为军队职工。蓝翔技校占地千余亩,现有在校生两万多人,共有五个校区,其中三个校区有封闭的天桥相连接。学校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周上课六天,只有周日可以外出。图为连接蓝翔技校两个校区的天桥。
“现在确实是蓝翔最危机的时候,但我们不公关……”上周一,南都记者在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他。在“副校长带领学生跨省打架”新闻爆出后,他一度保持缄默,拒绝任何采访,一个月后的高调现身,颇让所有记者意外。
荣兰祥的河南口音里夹杂着山东腔,个头不高,白衬衫整整齐齐地用皮带扎进西裤,外面披一件深蓝色西装。与“职教航母领航者”的身份相比,他这身打扮更像一位县里来的干部,就连抱怨时都带着谦虚的笑。
他是一个传奇而充满争议的人物,从30年前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农民,到如今拥有3万学生、号称“职教航母”的掌舵人。他是草根的代表,出身寒微,凭借一己努力,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实现了自身价值最大化,他掌舵的蓝翔技校也被网民推上了屌丝逆袭文化的神坛。
与此同时,学生跨省打架、家暴、三个身份证、早年暴力争抢生源、教学质量差、就业率注水……种种负面新闻也缠绕着他。回首荣兰祥的草莽人生,既是城市用工暴涨的时势造英雄,也是他实用主义的成功实证。
机遇猎手
“他就是非常聪明。特能说,没读过什么书,但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这是荣兰祥的妻子孔素英对他的评价。30年前,两人经人介绍相识,孔素英说荣兰祥幼年丧父,一穷二白,但她就看中了荣很聪明,是个肯做事的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到20岁的荣兰祥原本想学点做沙发和油漆的技术养家糊口,却发现学习技术的人很多。他敏锐地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巨大市场。
“既然那么多人学技术,为什么我不能去教?”于是,他和孔素英自任老师,在济南办起了只有沙发油漆和缝纫两个专业的培训学校。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培训有大量生源基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后产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农民开始产生了进城务工的意识。1985年,政府放松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荣兰祥攫住了城市化浪潮的时机,把学校越做越大。
1988 年,部队掀起搞“三产”的热潮,荣兰祥再次抓住机遇,与某部队合作,利用这一平台发展学校,蓝翔学校的名字也改为某某部队职业培训学校。荣兰祥说,那时候学校不规范,质量不行,管理也不行,找老师都比较难,“那时候我们看透了,个人搞一个学校不是那么容易的,赚点钱可以,要想搞大、搞规范,还得有部队这个平台,有社会的认可。”
此后,蓝翔从一个自发生长的民办学校走向了另一条发展轨道。有了部队的牌子,招生也顺当很多。
2000年,国家下文禁止部队搞第三产业,羽翼渐丰的荣兰祥立即在药山脚下买地建校,开始单打独斗。他咬牙大举扩张学校版图,在短短几年间,将学校从简陋小院,扩建成占地近千亩、30余幢楼共40余万平方米的职教航母。
数字“251”
专访之前,荣兰祥带记者们参观了他引以为傲的300多亩的校园,而这片校园还不到蓝翔5个校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他指着结满柿子的柿子树和雪松树告诉记者,柿子树是顶大下小,而雪松正好相反,两种树一起栽种,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
这是荣兰祥的主意,当年的规划人员表示过反对。“现在树长高了,就看出了好处。”荣兰祥有点得意。
荣兰祥的聪明从他的绰号中得到印证。数名跟随荣兰祥十几年的离职老师证实,荣兰祥有个绰号叫“251”。据称,早年荣兰祥曾叮嘱手下,做事要动脑子,必须有部署和分工,不能只作“250”,要作250加1,也就是“251”。
据说,长久以来,荣兰祥都以这个绰号为傲,他的手机号码、车牌号的尾数都用的“251”这个数字。
随着学校越做越大,孔素英称荣兰祥本来就火暴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大。他找了小三,开始越来越严重地打骂妻子。据孔素英回忆,2007年5月的一天,荣兰祥因为琐事打骂她,并拿了两把菜刀将孔素英的左胳膊和后背砍伤。孔素英的胳膊缝了十几针,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两个月。
两人生育的数名女儿也证实了荣兰祥长期打骂孔素英,而她们与父亲的关系也十分疏离。“他是搞教育的,却从来没有管过我们的教育。总是粗暴地骂我们笨、蠢。”聊起父亲,女儿们的表情很复杂。
实用主义
抛开失败的家庭关系,荣兰祥在学校经营上可谓活在当下,深谙社会心理。蓝翔技校的培养档次瞄准工科高职学历教育,他早就摸透了用工企业的心态,围绕市场抓就业,只培训受市场欢迎的工种。
比如,蓝翔技校名声最响的挖掘机专业,蓝翔号称这个专业是全国最强的,但由于就业情况不好,目前已经压缩了80%。
荣兰祥清楚明白,就业率在中国教育市场上是剂良药。每年的大学生8月、9月就业季时,“蓝翔100%就业率,用人单位需付定金要人”的新闻就会出现在当地媒体上。但实际上,蓝翔宣传的高就业率一再遭到毕业学生的质疑。
在接受专访时,荣兰祥试图证明,除了招生受到影响,蓝翔的教学一如平常。当他带着记者走到就业办时,正好碰到一家从青岛过来的饭店老板招聘厨师。荣兰祥指给记者看:“不是我骗你们,全国就只有我们一家学校推荐学生要收企业定金。”
饭店老板并不认识荣兰祥,没好气地说:“是啊,你们是两头通吃啊。”接着抱怨能招到的人数太少了,需求是20个,现在只有两个。
两人交换名片后,老板哑然失笑,连呼“失敬失敬!”并立即要求合影。
“你得感谢媒体啊,他们的负面报道太多,现在来要学生的单位少了,你们才能这么快要到人。”荣兰祥一边呵呵应对饭店老板一边应对记者:“一般我们都是先满足国务院各部委的需求,普通企业得提前半年或几个月才能定到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