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63年5月1日,由大连造船厂造的建国后第一艘万吨货轮跃进号在首航中沉没,尽管最后结论为触礁导致,但对万吨轮建造事业的打击十分沉重。
1974年下水的风庆号万吨货轮 资料图
如果从经过四五十年才又造出万吨轮来说,风庆号货轮之类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甚至可以认为并无进步。
在傅高义著《邓小平时代》第二章“放逐与回归”中,写到1974年10月17日政治局会议邓小平面对江青指责时,傅高义写道:“他心想,50年前他出国时,乘坐的是一艘西方制造的5万吨轮船,这样的大船在当时就已经不稀奇。”傅高义这一笔法已经不是史学,而是属于小说。他所谈的事件在“文化大革命”最后两年很著名,被称为“风庆轮事件”。
所谓风庆轮,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1974年下水的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当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发动机不可靠,这原本属于正常意见,如果认为可靠则可以通过技术方式解决,但被江青等发挥成了一场批判“洋奴哲学”的运动,从而成为“风庆轮事件”。傅高义用小说笔法给邓小平在这一事件中安排了一个“不稀奇”的“心想”,不从世界,只从中国造船史来说,原则是确实不错的。
如果早10年造出风庆号货轮,还算是件稀奇事情。1963年5月1日,由大连造船厂造的建国后第一艘万吨货轮跃进号在首航中沉没,尽管最后结论为触礁导致,但对万吨轮建造事业的打击十分沉重。不过,两年后万吨轮建造事业开始顺利起来,1965年由江南造船厂造的东风号远洋货船交付试航,1969年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大庆号系列大型油轮就此开端。到1974年风庆号万吨货轮下水,中国大陆建造的万吨级轮船已经有10艘左右。所以,即使从中国大陆本身而言,到1974年江青等人还为一艘万吨轮大惊小怪,实在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就中国自身来说,1977年前后台湾已经能够建造45万吨的远洋油轮。
造船业在一个国家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都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在工业化航海时代,造船业是考察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战略力量、国力的一个重要标杆,因为造船具有极大的综合性特点,典型体现出一个国家从基础工业到高端制造及技术水平所达到的程度。但是,如果说从木制船演变为铁甲船和蒸汽动力阶段,一个国家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可能独立制造出船舶的话,那么,到了内燃机时代就已经难以做到这点了。尤其是万吨轮,一般来说,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设备、材料进行制造,基本属于不可能的事情。江青以为风庆号货轮完全是国产,觉得骄傲而批判“洋奴哲学”,其实很难经得起深究。所谓第一艘国产万吨轮跃进号,图纸是直接来自苏联的。
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造船业的进步相对来说是非常缓慢的,这与片面追求国产有很大关系。在这方面,邓小平是明智的,他被江青批判的所谓“洋奴哲学”并非鼓励整条船的进口,而是松动部分技术、材料、设备等的进口政策而已。正因为采取了引进、合作态度,“文化大革命”后造船业有了很大进步,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最重要的造船大国之一。
所以,自身能力是基础,但观念还是根本,不能把对自身能力的依靠跟寻求世界性合作对立起来。没有引进和合作,本来就不会有中国近代造船业的起步。有了这一起步,也才有了相应的自身能力形成和成长。实际上,中国早在1918年就已经接到了美国订单,由江南造船所为美国造4条万吨远洋货轮。1921年江南造船所将第一艘官府号交付美国,1922年又交付了西勒斯号、奥连讨号、客赛号。这4条万吨货轮的主机都是江南造船所自行制造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完全是国产,至少,江南造船所拥有的制造设备就基本是进口的。国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已。
如果从经过四五十年才又造出万吨轮来说,风庆号货轮之类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甚至可以认为并无进步。战乱、资金等是阻碍建国以前造船业进步的主因,而非观念,建国之后则主要阻碍在了观念上,实在是历史性的遗憾。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