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合家园污染受害者,他们自称为环境难民。图/受访者提供
去年8月,网友水月洞天搬进北京朝阳区紧挨东南五环处的双合家园,3个月后的11月,他觉得小区空气味道不对劲,空气中总弥漫着一股烧垃圾的气味,“还不是烧生活垃圾或者树叶的味道,有一股化学品的刺鼻味,和烧胶皮很像。”
气味来自与双合家园一墙之隔的一处场地,场地正门上“北京炼焦化学厂”几个金色大字已显陈旧。事实上,从2013年5月北京焦化厂地块开始土壤修复工程后,“治污”还是“致污”的争议便开始了。
新居边的环保工程
搬进新居,意味着全新生活的开始,但居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新生活将在空气污染中开启。
“与焦化厂为邻”这件事,刚开始并未引起水月洞天等人的重视。11月初,他和其他居民开始闻到小区中明显的异味,当时在社区QQ群里讨论时,有居民发现小区北边有露天焚烧垃圾的现象,包括水月洞天在内的许多居民都认为刺鼻气味是垃圾焚烧造成的。由于垃圾焚烧规模较小,每当气味浓重时,大家都只是在群里“吐吐槽”。进入冬天后,居民们减少了在小区户外活动的时间,回家也会关窗避寒,异味慢慢从居民生活中淡去。
北风是北京冬季的主要风向。但冬季过去,天气变暖,居民们纷纷将窗户打开,发现刺鼻的气味依然存在,大家猜测,“当时风向已经转了,应该不是北边垃圾焚烧的味道。”
小区居民开始寻找污染源,居民路人甲(网名)和海的彼岸(网名)最先发现了焦化厂。居民们开始注意到东边和小区一墙之隔的大片空地:刚入住时的空旷场地,不知何时建起了5座大棚,常常在夜间灯火通明至下半夜;厂区门口也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进出大型渣土车,将土壤一车车运出。这片曾经被认为停工的场地,恢复了生机。
双合家园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小区,总户数7160户,分为“两限房”(含回迁房)和廉租房项目,并带有2座幼儿园和1座小学加初中的九年制学校。作为新建小区,居民从去年7月开始入住,目前入住率一半左右。
但令人不解的是,双合家园位于原北京市染料厂所在地,东临原北京市焦化厂,南至化工路,西至原北京琉璃集团二厂,是不折不扣的北京老工业密集区。北京市焦化厂紧邻东南五环化工桥,地处京津第二通道的北京起点,总占地约147公顷,始建于1958年,其建立是为了通过煤的气化,解决北京燃料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浪费巨大这三大难题。2006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焦化厂正式停产,并于2007年搬迁至河北唐山。
不过,长达50余年的焦炭和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已扩散迁移至原厂房内部及地下,该地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焦化厂搬迁时,北京市已经开始考虑焦化厂地块如何重新利用的问题。2007~2008年,北京市环保局委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了“北京焦化厂场地风险评价”课题,基本确定了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目标与修复范围。
2010年2月,受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委托,以北京环科院为首的联合体单位对焦化厂场地进行了详细的污染调查评估,并编制了修复方案,形成的《北京焦化厂场地环境评价报告》于当年9月通过专家评审,并于同年11月获得北京市环保局正式批复。
评价报告显示,该地块主要污染物为焦化厂保障性住房地块,污染土壤约153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已经超过人体正常的可接受水平,存在危害人体健康风险。
北京焦化厂土壤修复项目负责人张景鑫曾对媒体表示,焦化厂污染土壤修复治理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独立炼焦化工企业地下污染治理项目。“焦化厂污染土壤修复规模创国内新高,困难包括厂区面积大、污染范围广、污染土方量大、治理工期短、周边环境复杂等,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尤其重要。”
据了解,在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为避免土壤预处理过程中有害气体溢出后对空气产生较大污染,修复方在现场修建了5个5000平方米的膜结构大棚,将污染土壤在密闭车间内进行破碎、筛分等预处理工作,并对挥发出的有害气体采用活性炭吸附。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环保示范工程,却给周边居民带来了无穷困扰。
不信任彻底“爆表”
锁定污染源后,双合家园的居民开始记录闻到味道的时间、气味等信息。在今年7月份的“双合环境日志”中,《民生周刊》记者看到,对于气味的描述主要集中在 “刺鼻的焦煤、煤油味”,也有“樟脑丸味”、“燃烧毛毡味”等,而闻到强烈气味的时间段集中于下午15~17时,以及晚上22时至次日凌晨3时之间。
受到异味侵害的不仅有双合家园的居民,还有和焦化厂一桥之隔的富力又一城。《民生周刊》记者曾在2012年报道过富力又一城居民饱受露天垃圾焚烧污染困扰的情况。时隔两年,当时的污染受害者小丹(网名)告诉记者,露天垃圾焚烧情况有所改善但没有消失,焦化厂污染的出现令小区空气污染雪上加霜。“刮东风的时候受害的是他们,刮西风的时候受害的是我们。”
从今年3月起,小区居民开始陆续向环保部门投诉空气污染情况,4月份,投诉量到达了第一个高峰。北京市环保局污防处介绍,4月份北京朝阳区环保局人员还到了现场,测了热解析炉的排放,结果显示是达标的,但朝阳区环保局还是向施工方下了通知,停掉了热解析炉。
6 月7日,在居民的强烈争取下,数位居民进入焦化厂参观修复现场。这些居民表示:“焦化厂的气味和毒气来源主要是烟囱排放、挖掘运输逸散以及大棚24小时排放。大棚里24小时排放毒气,柜子里的活性炭估计早已失效;而且,高毒性的苯和一些苯类化合物可能根本闻不出气味,没有味道毒性可能更大,所以小区内设监测站还是必要的。”
7月5日,双合小区居民与施工方、甲方代表、监理等进行沟通,最后达成3项共识:施工方公布24小时电话,并保证在接到电话10分钟内赶到小区;居民成立五人监督小组,施工方办理5张进场许可证并保证居民24小时进场监督;施工方在小区设值班点并适当设立24小时记录监测站。
协议达成后,本来应该松一口气的居民发现,第二周的异味浓度出乎意料得高。在“双合环境日志”上,居民们记录的异味发现频率刷新了之前的纪录;打24小时值班电话,对异味减少也不起作用;要想进入厂区监督,也不够顺畅。
“那是和焦化厂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不光气味浓度增强、频率加大,而且我们打电话他们根本不理,进入厂区还要一系列手续,我们对焦化厂的不信任已经彻底‘爆表’了。”水月洞天回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