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洋五毛,也不是洋公知,我只想说说我看到的中国特色。”最近,雷克新作《中国,特色》出版。
雷克,身高1米92,慕尼黑大学汉语专业研究生,曾经从北京徒步走到新疆,行程4646公里。去年,本报刊发《一个老外眼里的微博世界》后,他走红了,参加了一些电视栏目,还在两家报纸开了专栏,有人开玩笑称他“德国公知”。这一年里,他在微博上和人吵架,帮德国“辟谣”,参与热门话题讨论,通过沟通,他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方韩之争”、中国式过马路等热门话题,他都有独特的认识。
“保护韩寒,也就是保护他们自己”
去年6月,雷克一夜爆红,读者来信很多,“没想到中国读者如此热情!” 雷克说。
“他们说的话让我觉得当代中国人的心灵跟雏鸟一样,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飞出去到处看,而他们的脑袋跟海绵一样,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吸收新鲜的思想。”雷克说。
“我去了几次中国,接受了很多采访。”雷克说,过去一年来,他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写得特别累”。
因为硕士毕业论文的原因,雷克常“潜伏”在微博上。他的论文就是写“方韩之争”。
“为什么社会一定要关注这个丑闻?”在他看来,这场“战争”跟文学几乎没什么关系,它更像一种意识形态冲突。
“‘挺韩派’和‘倒韩派’的大多数人不会从文学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而是从自己的意识形态出发。因为韩寒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种‘现象’。”
雷克觉得,所谓“挺韩派”的人其实有很多理由维护韩寒,但最主要的理由跟他们自己的身份有关。“中国大都市环境已经后现代化,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年轻人,首先要想办法给自己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韩寒退学便去做自己,而且他的书还陪着一代人长大。就这样,他成了很多人身份的一部分”。
“保护韩寒,也就是保护他们自己。”
“‘挺韩派’和‘倒韩派’都以为自己有道理,以为自己是为了社会好,‘挺韩’的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新精神,‘倒韩’的人是为了让社会少一分‘假’。”
“他们的冲突,没法避免。”雷克说。
“别老谈别人的素质如何,管好自己的行为就好”
雷克喜欢研究一些“莫名其妙”的中文词儿,比如,“都督”。雷克说,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自己还笑出了声。“想起了一堆胖乎乎的小脸,甜滋滋味道的饼干——‘鬼脸嘟嘟’。都督,嘟嘟,太好玩了!”
可这几年在北京听到“dudu”,雷克找不到笑点了。这个发音不再跟鬼脸饼干有关,它是“堵都”,堵车的都市;也是“毒都”,毒雾的都市。两个都指北京。
雷克感慨:北京开车的人实在太多了。
“一是公共交通还没有发达到处处能及,而且很多人这辈子第一次有自己的车,所以非要自己开车,无论有多不方便。另一个原因是,在北京开车还不够麻烦。德国人口跟中国东部差不多,车也相当多,但城市居民多数不开车。为什么呢?因为油价高,而且城里停车位不仅难找,还收费巨高。北京就不一样,政府对老百姓在交通方面向来都太温柔。”
在北京生活,雷克说,要懂得一些道理:透气时不要随便开窗户,开空调比较干净。健身时不要在外面跑步,室内运动比较安全。洗澡不要早上洗,晚上洗才能睡好觉。还有,当发现有蓝天的时候,一定要出去享受下,千万不能错过!
“我家的自然环境现在还可以,但过去也不是一直这么好。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西德的孩子,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会到处乱扔垃圾。”
雷克说,那时,莱茵河被污染得很严重,以至于老百姓会开各种玩笑,比如:
“鱼在莱茵河里做什么?”
“学化学。”
对于空气问题,北京人也玩儿黑色幽默,但雷克觉得“情况还是有点不太一样”。
“德国老百姓不仅仅是‘关注’环保问题,他们还有‘行动’。人们聚集组织起来,要求法律、制度上的改善。因为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不是能‘自然’好起来的。
“虽然只有政府才能管制污染,但污染不是政府搞出来的。你我他要求油价更低,你我他天天开空调,你我他非要开自己的车,这些都是空气质量下降的一些重要原因。”雷克说,“你可以告诉自己,不用坚持开自家的车,也可以坐公交。你可以要求政府让城里的停车场更贵。你还可以要求将垃圾分类处理。”雷克说。
除了“都督”,雷克在北京还学了个新词儿:素质。
雷克有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哥们儿,一天,这哥们儿和另外一个女孩打台球。雷克让哥们儿追这位小妹妹,哥们儿说,不要,这姑娘素质不高。雷克不懂,什么是素质不高。那哥们儿一脸无奈:“quality嘛!”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