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历史展示给我们的是他的勇敢、机智、坚强,他以神的形象印在人民心中。但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有七情六欲,他有爱恨情仇,在他刚毅的外表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婚姻充满了悲欢离合,历尽了酸甜苦辣,他既品尝到了人世间爱的醇美,也体验到了生活中夫妻间的琐碎。
对原配罗氏的拒不承认
毛泽东十四岁时,父母给他娶了个二十岁的女子——罗氏,毛泽东认为是包办婚姻,二人没有感情基础,拒绝同罗氏一起生活。罗氏作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在毛家三年于1910年2月患病逝世,虽然他们没有夫妻之实,后来毛泽东还是念及夫妻名分,曾关怀过罗氏的亲属并送去钱物。
从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来看,那时的毛泽东对封建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出了挑战,他痛恨这种旧的婚姻制度,推崇恋爱自由,但他本身并不是个冷冰冰的无情之人,罗氏的寂寞死去,也给了毛泽东很大震动,以后的日子里他善待着罗氏的亲属,弥补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
与杨开慧青年时代的纯真缠绵
1914年春,毛泽东到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深得讲授伦理学的杨昌济教授赏识。杨经常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邀往家中聚会讨论,就是在这里毛泽东认识了小他八岁的杨教授之女杨开慧,杨开慧那时年龄还小,总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侃侃而谈的毛泽东,非常钦佩他的学识。1918年,杨昌济受聘到北京大学,九月份,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帮助下,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正如《毛泽东自传》所述,他乡遇故知,开始了毛杨二人真正的爱情之旅。当时杨开慧已经十七岁,正值青春年华,身出名门,饱读诗书,气质如兰;而毛泽东则成熟中透着儒雅,质朴中透着锐利的机智,爱的火花开始点燃。
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是北海的垂柳之下。而此前杨开慧是抱定独身的目标,毛泽东就写了一首悱恻动人的《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作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那辗转反侧,长夜不眠的刻骨相思相恋,完全征服了清高孤傲的杨开慧,杨开慧在日记中写到:“我觉得我是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有一天他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共一个命运。”
1920年冬天,他们不作凡人之举,通过自由恋爱,没有封建婚姻仪式的结合了。从此,杨开慧成为毛泽东的热心追随者,毛泽东就是她生活的轴心,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融化在毛泽东的生活中,挑起家务劳动,无微不至的照顾毛泽东,并协助他日常工作。1923年冬,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赴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一大,夫妻第一次离别,毛泽东作了《贺新郎》给开慧:“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那儿女情长和离愁别绪,那不可遏制的爱意,流诸笔端,二人琴瑟和谐,相亲相爱,共同参加革命活动,直到1927年毛泽东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三个幼儿暂回板仓坚持地下斗争,没想到此地一别,竟成终生遗憾。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二人音信杳无,生死两茫茫。1928年10月,杨开慧满怀深情的写下《偶感》:“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痊否,寒衣是否备?……”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国民党何键说,只要杨同意登报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可免于一死,遭到杨开慧的拒绝。11月份在长沙市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
1951年,杨开慧生前好友,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说回忆不起毛送杨的那首虞美人,毛又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提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把杨开慧比作骄杨,充满缅怀悼念和赞美之情,并托付李淑一去看杨开慧的墓。
客观上来讲,杨开慧也很有个性,有理想。但同毛泽东的生活中她摒弃了自己的一切,将理想希望全部寄托在毛泽东身上。这使年轻气盛的毛泽东觉得有点依附,但在失去杨的日子里,每当遇到挫折和失意,他总会回忆起那如烟的往事,目光中充满了深情的眷恋。杨开慧属于忘我奉献型,她与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毛泽东相处是最融洽的。
在历史上,毛泽东在杨开慧牺牲之前,即1928年已与贺子珍同居。这让人为杨开慧鸣不平。这其中理由笔者认为主客观都有:主要是当时的战争环境决定的,战乱中生死悬在一线之间,音信不通造成杨毛二人阻隔;但我们不能排除毛泽东爱江山也爱美人的个性。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