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持电子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首次自助通关摄/法制晚报记者曹博远
法制晚报讯(记者洪雪张雷) 刷护照、摁指纹,自助通关仅需10秒就能搞定。从今日起,凡是持有电子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在入境时,可以通过边检自助查验通道出入境,省去了排队、验证、等候的时间。
昨日,公安部推出16项便民利民措施,包括民警办理户口终身负责、网上预约办理出入境证件、机动车省内跨地市检验等,涉及公安机关户政、边检、出入境、消防、道路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
自助通关10秒内搞定
上午10点,记者在T3航站楼北京边检总站入境处看到,在10条人工办理入境通关通道前,每条通道都有10多个人在排队等候。
交证件、边检民警查询信息、盖章、放行,这一套手续下来,最快也得20秒。而在旁边的自助通道前,旅客将护照放进仪器里扫描,然后进入通道,再摁指纹,通道门打开,通关最慢也不会超过10秒。
“太快了,太便捷了,我得拍张照片。”刚刚从自助通道入境的北京人李小姐边说边拿起手机与自助通道来了个合影,然后将照片发上微信圈,并写上了我是自助通关第一人。看到不用排队,很多旅客纷纷拿出自己的护照问民警是否可以享受自助。
据李小姐说,她今天刚刚从美国旅游回来,到入境处有民警告诉她可以从旁边的自助通道进入,于是她成了朋友们中自助入境的第一人。而跟她同一航班的朋友因为还是老式的护照,只能耐心排队等着民警人工查验办理入境手续。
据了解,2009年首都机场就开通“自助通关”,当时只有一些港澳旅客才能享受这种新的通关方式,近年来由于中国公民出境增多,在办理护照时开始使用有指纹的电子护照,因此给自助通关奠定了基础。
记者在现场看到,第一次使用自助查验通道的旅客一般都会出现紧张情绪,如果没有边检民警的指引,经常会出现:屏幕上“请勿移动证件”字样未消失和“请把护照取回”字样未出现前,旅客即取回证件,查验系统不能完全读完证件相关信息,不通过;查验指纹时旅客将手指放在“通道准备就绪,欢迎使用”的屏幕上,而不是放在下面的指纹验放区内,不通过;头发遮住眉毛乃至眼睛,或者戴墨镜,让摄像头无法进行人证核对,不通过;抱着小孩使用自助查验通道,不通过等等。
“我们预计,今后使用自助通关的人将占到入境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边检民警说,据悉,目前,从北京口岸每天出入境的人数已超过7万人。
五类人员可自助通关
1.持已采集指纹信息的电子普通护照入境的中国公民
2.持已采集指纹信息的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及有效赴香港或澳门签注的内地居民
3.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及1年以上(含)多次来往大陆签注或居留签注的台湾居民
4.持外国护照及中国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
5.在定期国际航班上服务的中国籍机组人员和可免签入境及已办妥1年以上(含)乘务(C)、任职(Z)签证或居留证件的外国籍机组人员
权威发布 民警办理户口终身负责
在16项措施中,关于户籍的两项被列在首位。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行户籍窗口首接责任制,落实民警办理户口终身责任。户籍民警无论职务、岗位有何变动,不管以后到了哪个岗位,即使已经离开原工作岗位或退休、离职,也要对所办理的户口事项终身负责,只要有问题,一样要追究。
对群众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的申请,符合政策规定但手续材料不齐的,提供书面清单,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事项。
对群众更正户籍登记信息的申请,原登记信息存在明显差错的,按照实际情况立即更正;需要调查核实的,不超过10个工作日核实办理,情况不属实的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更正及理由。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提示,如原登记信息确实存在明显差错,如将男的登记成女的,父母年龄与子女年龄登记的相差在10岁以内,都应立即更正。但对于只想改名字,把农历出生日期改为阳历出生日期的,就不属于明显差错了。
此次推行的便民措施中,涉及边境检查的有4条,涉及出入境的有5条。其中,鲜活产品和跨境学童都会开设专用通道,便捷出入。而涉及出入境的5条便民措施中,大部分是为了简化程序,进一步缩短办证时间。
其他措施:建立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完善信息安全产品销售许可管理措施,为被监管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实行机动车省内跨地市检验,试行驾驶人省内跨地市考试。文/记者洪雪张雷
1.申请人可通过公安出入境网上办事平台,填写身份信息及需要办理的证件类型,在约定时间内到指定窗口办理
2.在非工作时间,因奔丧、探望危重病人、处理境外突发事件等特殊事由需要出国出境的,可通过“绿色通道”紧急申办相关证件
3.办证时限缩短:普通护照、往来港澳、台湾通行证,不超10个工作日;持往来港澳、台湾通行证申请往来港澳、台湾的签注不超7个工作日
4.简化证件申请表格: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和签注、往来台湾通行证和签注等三类申请表合并为《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申请表》;材料全的,可一次填表办三类证件
5.证件照信息可一年内重复使用:16周岁(含)以上,办过普通护照、往来港澳或台湾通行证的,并提交过电子制证照片的,一年内再次申办,无需重复提交电子制证照片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