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
郑浩:2014年7月7日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离世10周年,杨小凯原名杨曦光,小凯是他的乳名,然而杨曦光和杨小凯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1978年以前杨曦光这个名字伴随着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在中国文革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1978年后,从监狱出来的杨曦光样自己的名字埋葬,正式起用乳名杨小凯,之后杨小凯这个名字逐步出现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并最终成为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开创者。
解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7岁的杨小凯在湖南长沙一中高中部读书,父亲杨第甫,官至湖南省政协主席,母亲陈素,曾担任周恩来机要秘书,后任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文革”爆发后,杨第甫和陈素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出于这个原因杨小凯受到红卫兵歧视,他反对“血统论”,加入本校造反派组织,热情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
吴映衡(杨小凯长沙一中同学):因为正好那时候1965年有一个毛主席和毛远新的谈话,不是你看就是说小的打倒老的,里面有这个内容,是毛泽东跟毛远新游泳的时候讲的,正好在内部,这本资料流传出来了,他也有一份,他跟我一起研究,就是这篇文章,上面讲的一句,就是陈正日的话,要防止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的特权阶层,毛泽东有这句话,他就记得这个特权阶层,他认为毛主席就是为了打倒这个特权阶层,所以他就积极参加。
杨晖(杨小凯妹妹):哎呦,那种情况真是太狂热了,因为我们父母亲都是搞革命打仗出来的,我们觉得我们再也赶不上那种以前的那种解放战争那样的战争年代,我们不可能有英雄用武之地了,有这种想法,但是文化革命我们觉得好像就那种十月革命那种,那样的那种大辩论,就真的就像好像俄国革命一样的,我们都是这种感觉,够觉得我们终于赶上了一场大革命。
解说:杨小凯每天住在学校里,他写标语,贴大字报,偶尔以自由派身份看看学校老师的批斗会,但从未打骂过老师,对于其他同学批斗老师的行为,他觉得有些过了头,似乎偏离了他理解中的文化大革命。
杨晖:他看过批斗老师他觉得太,他不接受,他就他当时跟我说的,就是以后跟我说,他说那种保皇派对那些走资派批斗,和对老师的批斗都太狠了,太下手了。
解说:杨小凯后来被清除出红卫兵队伍,他回到家,征得父亲同意,独自带着两个妹妹坐火车到北京串联,在金水桥前见到了毛主席。
杨晖:我们到北京正好赶上了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我们三个人是在天安门的金水桥下坐在那儿,还挺近的,那一次是敞篷车,毛主席坐敞篷车从我们跟前过,反正我们都挥手了,也拼命往前挤了,当时挤的我都看不见他人在哪儿了,他应该是比我冲的到前面去了,我都基本上在隔的三四层人墙,在那后面,我个子还比较瘦小,我挤不过去,他应该冲到前面去了,他当时我记得当时车子过来以后,他回过头来问我,他说你看见了吗?我说我看见了,他说我看得很清楚,他说他冲到最前面了。
解说:从1966年开始,长沙先后成立保守派,新保守派,湘江风雷正统派,极左派等六大派别二十多个群众组织,造成六六惨案等一系列流血事件。周恩来和戚本禹曾不止一次接见湖南造反派调解矛盾,杨小凯原本属于湖南省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简称“省无联”,他说自己在文革中被中学的造反派称为“精神支柱”是个勤于思考,不长于行动的人。
吴映衡:当时只讲了一个,这个文章后来被他们收去了,就是这一个《反杜林论》,一个大本子,杨曦光自己在那个边边上批了一句话,此法好像是与现实有所不同。
解说:为了对中国社会有更清楚的认识杨小凯连续做了农民调查,知识青年调查,以及共产主义小组调查,文革期间,长沙原本被下放的一万五千名知识青年回到城市闹革命,他们打出反歧视,反迫害的口号,举行各种活动。
吴映衡:特别女孩子在冬天,因为卫生纸什么都没有,茅厕纸都是随便搞一点,乡里面当时很穷,就是上厕所什么的都没有纸,就是那个棉片,或者一些树叶子,就这样搞,当时她们特别女孩子她们呢还受到那些当地的小小的官,大队长啊,书记啊之类他们欺负,所以说很多事儿,所以我们调查以后呢杨曦光就感觉到很气愤,所以他就要写知青运动报告。
解说:1967年下半年,杨小凯开始进行知青调查,他每天早上背着军绿色的书包到知青家里或者组织里与人们交谈,在本子上做记录获得一手资料,最终写成6000多字的《长沙知识青年运动考察报告》,传播广泛。后来他又找到刚从乡下回到长沙的同学吴映衡,说要到农村做农民调查,经过一番准备,1967年12月21号两人出发了。
吴映衡:他带了三百块钱,当时三百块钱是个天数的,是很多的,当时三百块钱,当时大概是五十斤,还是几斤粮票,全国通用粮票放身上,这他都告诉我听到,给我看了,我们就骑着几部单车就出发了。
解说:到达湘乡县城的山枣镇时已经天黑,他们借宿在了吴映衡的堂姐家,最初吴映衡有些忌惮,怕姐夫的地主成分会牵连到自己,可杨小凯一点不在乎,说地主家更好,有利于他了解情况。在吴映衡姐夫家,杨小凯了解到了农村干部的作风,口粮分配不公正,地富子女待遇低下等情况,他兴致勃勃地把这些写进日记,第二天一大早两人又到吴映衡一位富农成分的叔叔家了解情况,包括粮食亩产量上交多少,爱国粮多少等问题,杨小凯都详细询问,下午他们把自行车搁下,步行到吴映衡贫农成分的外婆家做访问,期间要经过一个六、七十米宽的渡口,杨小凯决定蹚水过河。
吴映衡:当时我呢正好是好像是1966年的9月在北京的时候呢,被汽车轧在腿上,我脚很痛,痛但是我说我浸不得冷水,因为我一浸水我脚就会那个就受不了,那他说那我背你过河,马上就要背,我说那不好背吧,我100多斤,我130斤那时候130斤,那背不起,那哪儿能背,他说没关系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