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夫在灾区创作了后来风行一时的《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无疑,共产党员李劫夫的音乐创作,非常政治化,而且可以说,基本就是为政治服务…于是,他便又来了创作歌曲的瘾,想提前操作一首庆祝林彪接班的歌,因而,在一张纸上写出了《紧跟林主席向前进》的歌曲题目,其他歌词尚未想好而正在思考时,他的夫人张洛进来看见了,问他写什么,劫夫就告诉她:主席病危,林彪就要接班了,现在写一首歌,一旦正式接了班就拿出去。
作曲家李劫夫资料图
本文摘自东方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李劫夫因写林彪赞歌而死
李劫夫是谁?由于年代,也许,你已不知道他是谁。
但,你应该听过《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或许还知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那支歌;并且,几乎可以肯定,你在戴红领巾的那阵,必然唱过“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而,这首被传唱了大半个世纪、并至今不衰的哀婉动人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其作曲者,就是劫夫——李劫夫。
至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批脍炙人口流唱甚广的歌曲,如《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代一代往下传》、《蝶恋花》、《沁园春·雪》、《哈瓦拉的孩子》等,也都是李劫夫的杰作。
劫夫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音乐创作家。从他在抗日根据地开始创作歌曲时起,一生中,他一个人竟写就两千多首歌;其中,有相当部分,被人传唱不衰。
“文革”中,劫夫的创作,更是进入一个特别的时代:因那个时代的需要,他为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所有诗词,都谱了曲,让毛泽东的诗词,成了可歌可唱的流行作品;他还为那些散不成词、律不成韵的《毛泽东语录》,写下了大量的所谓“语录歌”,并被广为传唱。
然而,自1972年初起,在其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天空,不论是广播电台中,还是电视里,却突然再也听不到劫夫所作的那些歌曲了。
什么原故?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出来说明。
流传的只有小道消息:与林彪的事有关。
红色音乐家
李劫夫本名李云龙,吉林省农安县人,读了几年县立师范。绘画与音乐,原本都不过是他的热爱,却并非科班所造。1935年因参加过抗日活动被迫逃亡到青岛时,开始了以绘画与音乐为手段的谋生生涯,“劫夫”一名,则自此起。
1937年5月,24岁之际,他到了延安,参加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文艺服务团。
1938年9月,加入中共。同年,由丁玲主编的《战地歌声》一书,由武汉生活书店出版,书中收录了29首歌,其中13首,为劫夫所作。
到“文革”前,劫夫担任了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劫夫奉命前往参加救灾活动。其时,遇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对劫夫说:“劫夫,我最佩服你的'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你的四段词我都会唱。”说罢,周总理还真唱了几句。
受此鼓舞,劫夫在灾区创作了后来风行一时的《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无疑,共产党员李劫夫的音乐创作,非常政治化,而且可以说,基本就是为政治服务。
如何看待劫夫写的那些歌,自然可以仁者智者,各持己见。
但是,劫夫的确是诚心诚意地以艺术的规律去为政治服务,以音乐的美感来传导时代的旋律,而并不是生硬地将政治塞进歌曲。所以,他创作的歌曲,甚至连那些《语录歌》,都能让人传唱,流行多年。
这是一个已经时间长期打磨了的事实。
劫夫一生中,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是沈阳音乐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1968年8月)。
他的盖棺政治结论,辽宁省委在1979年11月对他下达的决定,则是:“犯有严重政治错误。”而他最后拟创作的一首歌、并亲笔写下了的歌题,竟是《紧跟林主席向前进》!
上述这三件事,从劫夫一生的经历中看,其实都不是他要追求的东西。对当官,他的确历来无什么兴趣;对政治,他也从来没有过真正的认识;他想做的,只是专心于音乐创作。顶多,只想用音乐,来为党的事业服务。
然而,鬼使神差,阴差阳错,劫夫却偏偏被那政治黑洞给吸了进去,且英华之年,便断了他的创作,也断了他的生命。
打倒“四人帮”后两个月的一天,即1976年12月17日,李劫夫因心脏病发作,猝逝于“学习班”中,终年63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