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多数时候,盛美这个因移民而兴、又因移民而默的村子,本地人还不如房子多。最近短短的时间里,村里又有6位80多岁的老人相继去世。有些院子里的杂草甚至已经齐腰。
纽约的唐人街,这里成为不少亭江镇偷渡者实现“美国梦”的地方。
“我已经‘ 叛国’ 了。”36岁的郑廷同一字一顿,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身材微胖的他,身家不菲,是三个美国小公民的父亲。
21年前,年仅15岁的郑廷同汇入当年福建沿海的偷渡潮,从“蛇头之母”郑翠萍的家乡亭江镇启程,漂洋过海追寻“美国梦”。
最近几年,已经是美国公民的郑廷同,每年要从美国繁忙的生意中抽出时间,回到当初的乡村“放空”一阵。
人往高处走。像郑廷同一样,数以万计精明的亭江移民,这些年在国内与国外之间来来去去,脚步没有停止,就像不曾静止的时代。
华侨还愿
午后的风徐徐穿过盛美村,太阳将水泥路两旁的桂花树拉出两排整齐的阴影。郑廷同与家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用福州话闲聊着,享受着这个闽江口边小乡村的宁静。
他们都是华侨,刚从美国回来,打算在村里呆上两个多月—这是每年一次的“度假”。在美国,他们可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如今郑廷同在美国经营6家餐馆,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他喜欢这里的闲适、安静,不像在美国,每天就是工作、工作、工作。
郑廷同一家人所在的盛美村,村里大部分楼房和设施都是移民者的杰作。干净平整的水泥村道,气派的敬老院、门庭,鳞次栉比的独院洋房,都是用美金建起来的。在整个有着“侨乡”之称的福州亭江镇,95%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在美国,盛美村也不例外。现在多数时候,村里已经看不到多少人了。最先偷渡出去的人,在拿到绿卡或公民身份之后,陆陆续续把留守的家人也接了出去。村里最新、最豪华的四层洋房却常年没人住。郑廷同说:“这家人的三个儿子都在美国。”只有清明节、春节的时候,回乡的人多了,村子才被填充进热闹的烟火气。
郑廷同这个移民家族足够幸运。在20多年的打拼之后,美国给了他们丰厚的财富回报—这也是他们当初越洋偷渡的主要动力。
6月11日,郑廷同家里持续三天半的还愿落幕。还愿的项目包括祭祀、吃素、布施,他们还特地请了马尾区的一个木偶团到村里的剧院表演。
这天傍晚6点,最后一场布施。600多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小村里,他们多是外地民工家庭的老人和孩子。为了避免有人钻空子多领,这些人被集中在剧院前面的空地上,几个小门都上了锁,只留一个大门。郑廷同派出了几个堂兄弟、表兄弟一起维持秩序。
这些人迫切地从门里挤出来,挨个从东道主手里领走一份用一次性餐盒装好的白米饭,和一张5元人民币。
在这些民工群之间,郑廷同的父亲郑美佑身着拉夫·劳伦Polo衫,腰系爱马仕皮带,手上戴着劳力士手表,颇具辨识度。一位等候多时的老母亲将残疾的女儿带到他跟前。郑美佑抽出兜里的零钱塞到她手里,并强调是给她女儿的。老母亲屈身向他鞠了几个躬。
三天半的还愿花费不菲。村里的一位老人伸出两个手指:20万人民币。其中仅7次布施分出去的现金就两万。
不过比起郑廷同爷爷奶奶丧礼100万人民币的开销,这是小巫见大巫。那次的场面更壮观,在村里有着数百年树龄的老榕树下,郑家撒起了现金—都是面值50和100美元的美金,那天等着领钱的人更多。
像郑廷同这样早年出去的华侨家庭,通过多年打拼累积了充裕的财富之后,并不吝于回到村庄用财富置换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名声和威望。村里要筹备公共基础建设,华侨们也大多积极响应,从美国寄来美金。在整个亭江镇,水泥公路、敬老院、豪华门庭几乎是每个村的标配。
团结齐心,这是让盛美村人颇引以为豪的地方。在小小的盛美村,还拥有镇里最好的公共宴会厅和剧院。与之配套的,是各种碑志,上面刻着每一个捐赠者的姓名,和他们捐的美金数额。仅盛美村供奉齐天大圣的“齐天府”,分别在1987年和2006年扩建过两次,华侨总共捐了近300万。
每年农历9月村里举办太平普度,身处美国的华侨会一起捐钱,在村里的餐厅里连办7天的酒席,耗资80万人民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