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卡”尤其在服务业中的认知度偏低,导致‘形同虚设’的尴尬。用“绿卡”在银行无法提款、在宾馆登记被疑造假。大部分时间,持卡者不得不出示护照甚至工作证明来办理日常业务。
原标题:那些拿中国“绿卡”的“老外”
荣彼得:青春岁月献上海
银行家、慈善家、外国智囊,荣彼得在华工作十多年,一人身兼数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有之炘 发自上海
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恒生大厦第37楼是荷兰安智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荣彼得的办公室所在地。采访当天,办公室隔壁堆满了即将捐给四川雅安市希望小学的物品。
这位斯文高大的银行家指着窗外毗邻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竣工在即的上海中心,操着一口汉语向记者感叹道:“16年前我刚来上海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这些年上海变化太多太快,我可以算是一个‘新上海人、老浦东人’了吧。”
沪上名人,老外智囊
“老浦东人”荣彼得是持有中国“绿卡”的少数外国人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只有4900多位外籍人士拿到中国“绿卡”,其中以“任职”身份获得“绿卡”者又仅占其中五分之一。因此,连荣彼得也觉得自己“够特殊”。
无论是在沪上的老外圈还是金融圈内,荣彼得皆声名在外。他担任荷兰安智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及该行大中华区跨国企业业务部门的主管,积极推动跨国企业在华的进一步投资和业务扩展。在2013年度同行业平均利润纷纷下降的大环境下,荷兰安智银行的利润逆势增长,获得了银监会的表彰。2009年,经银监会推荐,荣彼得获得上海“白玉兰荣誉奖”。
“白玉兰荣誉奖”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人民对获奖者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所有关心、支持上海发展的外籍友人的感谢。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的页面上,对荣彼得这样描述道:他主动向友人和业务伙伴介绍中国,鼓励欧洲华人在华投资,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做出积极贡献。
“上海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这里外资行里的外籍高层人士固然很多,但像我这样一待就是十多年的算是少数。”荣彼得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来上海工作的时候恰逢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正值30岁,没想到我的青春岁月都在这里度过,我的大儿子和小女儿也都在这里长大。”
在商业运作以外,荣彼得还致力于荷兰安智银行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他组织公司员工投身于各种慈善事业,号召全行员工同他一起捐献部分年终奖,将自己经常往返荷兰出差的飞机票差价(每次约2万元)捐出,建立分行帮助儿童基金,专门帮助受贫困疾病困扰或者受灾地区的儿童,使他们能有机会完成学业。
银行家、慈善家,荣彼得的“身份”还不止于此。2010年至2013年间,作为中国欧盟商会上海董事会主席的荣彼得始终积极推动中欧在经济与文化沟通领域方面的发展,并每年发布“上海之声”报告传递给中欧政府,报告先后聚焦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落户等议题。而荣彼得本人,亦充当了中国政府的外国智囊。
中国绿卡不如护照好用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我做的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很高兴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荣彼得说。
获得“白玉兰荣誉奖”后,荣彼得于2012年申请了中国“绿卡”并获批。“我周围有不少外国朋友都很羡慕我可以拿到在华永久居留绿卡,不少企业外籍高管至今尚未成功申请到,毕竟中国绿卡的门槛比较高,白玉兰奖几乎是基本的申请门槛。”荣彼得解释道。边说着,他从钱包中拿出了那张淡绿色的身份证,在记者面前“得意地”晃了几下。
听闻中国“绿卡”可能会降低门槛的消息,荣彼得也感到很高兴。“降低了门槛,中国未来将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人才来华工作。”说着,他又滔滔不绝地讲起对未来的展望:“中国的经济从短期而言,就像所描绘的波浪线,波动性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则是一条向上的直线,发展的方向是很明确的。我对中国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充满期待,对上海的发展前景尤其看好。”
不过,拿到“绿卡”后,荣彼得也有烦恼。日常生活中,荣彼得先后经历了用“绿卡”在银行无法提款、在宾馆登记被疑造假等一系列遭遇。“大部分时间,我还是不得不出示护照甚至工作证明来办理日常业务。我非常期待中国‘绿卡’在未来能够被更广泛认可,相关配套服务能够跟上,否则持有绿卡的意义何在呢?”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