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30万北漂“最后的堡垒” “它像一个更野蛮生长的北京,又被北京堵在门外”
每天早晨,燕郊上班族等车涌向京城,很多人每天需花4个多小时往返。“千人挤爆930公交”、“30万北漂跨省上班”的新闻也传遍网络。
编者按:在北京浩荡的扩城运动中,“北漂”群体在高房价、清退地下室、打击廉租房和拆迁唐家岭等行动中被逐步驱离,其中30万人落脚的河北小镇燕郊,成为他们留守京城的最后一个“堡垒”。
作为继天通苑等地之后的又一首都卫星城,燕郊依然无法跳出“城市病传染者”的发展轮回。2014年媒体再次将目光投向这里,并将其困境视作中国卫星城的一次“大考”。然而燕郊的问题,却不仅仅是因为人多。
“北漂”的涌入让这里的小区都洋溢着白手起家的理想主义味道,楼盘广告上写着:“北京给不了你们,在燕郊都能给你!”
燕郊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被视作“北京周边的一颗定时炸弹”。燕郊某个小区一个警察要负责两万多户,每天走访10户,走完也需要近6年。
燕郊变得越来越像北京,持续攀升的房价继续往东往南驱赶着“北漂”。这里还学会了北京式的倨傲——在大厂和燕郊之间,也有了无法打通的“断头路”。
很长一段时间里,交代家庭住址一直是北漂罗永洁的禁忌。逢人问,她只犹犹豫豫:“北京东边儿”,要么,“六环外”,再么,“就是那个宋庄画家村附近氨。正如第一批来到镇上的国企、学校、房地产,总是明朗而暧昧地落款:北京东燕郊。
可现在事情不一样了,“我是自豪地说,大鸣大放地说,家住燕郊。”罗永洁说。
河北小镇燕郊正变得前所未有地热闹。过去七年来,它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在生长:三倍的房价,三倍的GDP,五倍的人口,当然,也有成倍增长的生活垃圾和罪案数量。
和其他涌入燕郊的数十万北漂一起,罗永洁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分裂的燕郊:
一个燕郊壮志凌云,朝着国际化都市高歌猛进,万人小区林立,动辄附带百万平米量级的商业配套,这里即将有号称“亚洲最大的商业广潮。高密度楼盘与新兴的商业圈以十余倍的面积包围了旧有的镇中心,并让这个高新发展区在三河市1/12的土地上创造了60%以上的财政收入。
而另一个燕郊被困在小镇旧有的脆弱躯壳里,被开发殆尽的土地上,公共设施严重滞后。于是,夏天断水、冬天低温供暖,三天两头停电检修,颇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架势。镇上的公务员们小马拉大车,拿着几年前的工资,干着数倍往上翻的工作量,“焦头烂额”,这是南方周末采访过程中高频出现的形容词。
这块面积180平方公里、距离北京天安门仅35公里的河北飞地在变得越来越像北京,却又不是北京。在城镇管理者眼中,它既是冉冉升起的经济之星,也是“北京周边的一颗定时炸弹”;而在忍受了跨省上班、高密度生活的北漂们看来,它是他们被北京一环一环向外驱逐后“最后的堡垒”。
“燕郊都能给你”
从北京国贸一路向东30公里,跨越潮白河,进入燕郊镇地界,密集便扑面而来。首先欢迎你的是楼盘广告单——“北京给不了你们,在燕郊都能给你!”各个小区售楼部紧密排列在进京主动脉——102国道的两侧,绵延五百米有余。而后形形色色的“销使”来了,涌向你,尾随你,锲而不舍地重复一句话,“哥(姐),买房吗?”
罗永洁的家在上上城5期。这里,63栋看起来差不多的铁灰色庞大建筑里,容纳了将近7万人,素有“河北最高密度楼盘”之称。居住四年以后,罗永洁对家门口发生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传销,电梯里的尿渍,噌噌冒出的幼儿园和儿童托管机构,早高峰时上上城5期车站排开的两三百米长龙,以及麇集的黑车、早餐摊和中外媒体的摄影机。
在崛起的房地产业牵引着数十万北漂到来以前,燕郊是一座缓慢而安静生长的小城,上世纪七十年代,102国道上还慢悠悠遛着马。八十年代,为了招商引资,镇上的老书记专门请县里的笔杆子写了篇介绍燕郊区位优势的稿子,拿去北京找报社发表;即便2010年,燕郊已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但真正为这座城镇带来发展机遇还是房地产。
“北漂”的涌入让这里的小区都洋溢着白手起家的理想主义味道。2008年奥运年前后,京城房价开始一骑绝尘,几乎每一个坐过地铁的人都见到了那一系列橙色的地产广告,“这里有你和你想要的生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