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这片荒漠中的绿洲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华贸易中心,是新疆维吾尔族同胞聚居地之一,也是汉族女摄影师王晴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我的成长环境受到了维吾尔传统和文化的极大影响。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吃馕和羊肉,庆祝他们的节日。我所经历和感知的一切反映的都是维吾尔族的文化。”作为王晴前后长达7年的一个摄影项目《生命回声》,她深入维吾尔族普通人家,将生活画面婚丧嫁娶框入镜头。平实视角,宏大壮丽的画面语言为我们展开一幅唯美的民族画卷。一路走来,她与采访对象建立了充分的友谊与信任,也见证了当地民族间唇齿相依的文化融合。图为2013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额敏塔清真寺,一名男子正在祈祷。
维吾尔族群众现在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纪末,喀拉汗王朝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5世纪时,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维吾尔族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开始接受伊斯兰教的洗礼,婴儿出生的第3天或第7天举行命名仪式。一般由孩子的父母请来有声望的人士或阿訇,及亲戚中的长辈来起名。图为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附近的村庄,刚出生3天的婴儿躺在床上等待接受洗礼。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天,婴儿的爷爷加帕因病去世。
加帕一家,四代同堂,加帕母亲已93岁高龄,育有7个儿子和1个女儿,加帕是第五子。加帕自己也有5个儿子和1个女儿,按照维吾尔族礼仪习俗,夫妻的第一胎是回女方娘家生产,加帕此次得孙,是第3个儿子生育的第二胎,因此仪式在加帕家进行。为婴儿洗浴的是邻居家贤良多子的妈妈,和家族里德行较高的女性长辈一起完成。
婴儿冲洗后,迅速擦体,被裹入新褥单,交到加帕的兄长阿里木手上。阿里木是当地村庄一座小清真寺的伊玛目(教职名,意为住持),阿里木双手接过婴儿,抱于胸前,站立起来,面朝西方,轻念祷告词,呼唤为婴儿之前商定好的名字,“普拉提,你以后就叫这个名字。”普拉提在维语中,是如钢铁般坚硬和长寿的意思。
维吾尔族的葬礼是一件隆重而又严肃的礼仪。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后,葬礼仪式皆按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要求“速葬”,盛行土葬,而女眷不能出席葬礼或者前往墓地,只能在家里接待吊唁的亲友。图为2012年8月,吐鲁番的木头沟,一位维吾尔族穆斯林去世后,家中悲痛的女眷。
维吾尔穆斯林之墓一般为竖穴土坑,带一个耳室,遗体葬在耳室内,耳室一般稍小于墓室。遗体须面向西南方,仰身,直肢或两手放在小腹上,脚朝东北。在竖穴土坑表面上用土坷垃或砖砌一槽形或圆拱作为墓葬标志,图为正在挖墓的村民。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