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正门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讲堂中,康熙题写的“学达性天”匾、乾隆题写的“道南正脉”匾
4月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湖南大学,并参观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日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还原了胡锦涛一行访问时的情景。“在岳麓书院正门,他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谈了意见;在岳麓书院讲堂,他对‘实事求是’的匾额很感兴趣。”
朱汉民回忆起陪同胡锦涛一行徜徉于这座建立于北宋、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的学府时,仍然十分激动:“这是胡锦涛第一次到访岳麓书院,原本11年前就有参观计划,因故未能成行,现在终于如愿。”
朱汉民此次陪同胡锦涛一行参观岳麓书院的路线是一条经典路线,即由岳麓书院的赫曦台、大门到讲堂,到御书楼,再到园林看三绝碑,最后参观文庙、大成殿和附近的历史馆、人才馆。他在讲解过程中,特别介绍了两点:一是书院传承千年,至今仍在办学;二是书院正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
清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古代称书院院长为“山长”),撰题正门对联时,袁以“惟楚有材”让学生应对。这时,贡生张中阶应声而答: “于斯为盛。”上联典出《左传》,下联典出《论语》。名联由此而成,意为“楚地真是出人才,岳麓书院更是人才济济”。抗日战争时,对联被日机炸毁。现联是 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
朱汉民回忆道:“听完这些介绍,胡锦涛说,岳麓书院完全担得起这个评价。不说古代,就近代以来,每到重要的历史关头,都有来自岳麓书院的湖南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朱汉民回忆,胡锦涛当时特别强调了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来湖湘人才的历史作用。
一行人停留最久的要数岳麓书院讲堂,全程80分钟,在这里就花了20分钟。讲堂保存着众多反映书院文化内涵的文物古迹,如,康熙题写的“学达性天”匾、乾隆题写的“道南正脉”匾。其中,一块“实事求是”匾引起了胡锦涛的极大兴趣。
朱汉民介绍,“实事求是”是中央党校的校训,其实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东汉史学家班固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来评价刘德的治学精神。到了清代,实事求是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乾嘉汉学的治学宗旨和基本方法。此时岳麓书院的许多山长,都十分尊崇实事求是的原则。
朱汉民向胡锦涛讲解时说:“岳麓书院的这块匾额,是民国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校长宾步程所撰。1916~1919年间,毛泽东曾寓居于岳麓书院的半步斋,在这里每日面对‘实事求是’匾,对这个古老命题有所思考。”朱汉民回忆道:“听完介绍,胡锦涛表示,‘实事求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这样的历史渊源!”
朱汉民对记者说:“岳麓书院历来是中国思潮变迁的大本营。”两宋时期,岳麓书院成为新兴理学思潮的重地,朱熹两次从福建到书院讲学,一方面以复兴先秦儒学为旗帜,另一方面又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湖湘学派也于此时形成。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思潮在书院大盛,倡导“致良知”、 “知行合一”。近代以来,书院学生魏源在国内最早倡导改革开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则一生都在实践着“师夷长技”。新文化运动以后,湖南更涌现出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说:“湖湘文化的特征,我概括为两点,一是非常强调心性修养、人格修炼,读圣贤书,这是理学的传统;二是非常重视经世致用,有一种豪杰精神。岳麓书院培养的学生、湖湘文化培养的士大夫,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把圣贤与豪杰这两种人格统一起来。”
“在中国古代传统教学中,强调读儒家经典、经史子集,而岳麓书院恰好有另一种传统,经世致用,重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朱汉民说,“但是,现下大学学科多为‘用’而存在,纯人文学科反而式微,因此,今日岳麓书院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是重拾国学传统之谓。书院现在主要有中国思想学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经学、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等研究方向。”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