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老人报》2014年3月12日第A18版,作者:《老人报》编辑部,原题:《毛邓“猫论”分歧内幕》
“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在中国恐怕无人不知,它早已成为“中国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精神的概括。但“猫论”并非邓小平原创或发明,甚至邓小平本人从来就没有说过“白猫黑猫”。“白猫黑猫”实际上是毛泽东修改出来的。
谁改了猫的颜色
邓小平1962年提出的“猫论”原文如下: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都是些初步意见,还没有作最后决定,以后可能不算数。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猫论”并不只是四川流传的民间俗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驱怪》一文中就有“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所谓“狸”者,即今天的猫。
邓小平的原话中,用的是“黄猫、黑猫”,而非“白猫、黑猫”,但为何后来广为流传的是后者?
答案在1976年3月3日以《毛主席的重要指示》为题的中央四号文件。文件谈及“猫论”的原文如下:
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不和政治局研究,在国务院也不商量,也不报告我,就那么讲。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说教育有危机,学生不读书,他自己就不读书,他不懂马列,代表资产阶级,说是“永不翻案”,靠不住啊。小平从不谈心,人家怕,不敢和他讲话,也不听群众的意见。
四号文件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指导文件,一个月后的4月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全国大规模批邓,“白猫黑猫”由此全国知名。
1976年的四号文件是根据毛泽东多次讲话整理成文,当时毛泽东已口齿不清,但头脑依然清晰,“黄猫黑猫”是因为毛的记忆出错或是记录者的失误变成“白猫黑猫”的?毛远新的回忆给出了清楚准确的答案:
1976年四号文件是我整理的,不能说百分之百,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主席手写的文字根据,我加的只不过是一些“因此”、“所以”之类的连接词而已,整理好后送主席审阅,他只改了一个字,即把邓小平说的“黄猫黑猫”中的“黄猫”改成“白猫”——我为什么整理成“黄猫”呢?因为我查了邓的原话是 “黄猫”。
这一字的修改,意味迥然不同。“黄猫”、“黑猫”都是中性修饰,不会有人认为两种猫有好坏或优劣之别,而“黑猫”、“白猫”则不然,在听者潜意识里,它很容易就先有了好猫、坏猫之别,再加上后面的“都是好猫”,凭空有了不问手段是非只问结果的意思。如果不管其完整原话和语境,特意只拎出这句话来批,更会强化这种认知。
毛泽东为什么对“猫论”持这样的态度呢?
领袖的公社情结
邓小平发表“猫论”几天后,已宣布“退居二线”的毛泽东对刘少奇支持包产到户大为光火:“你急什么?为什么不顶住?叫我回来,你压不住阵脚了?我死了以后怎么办?”
毛泽东当然会对包产到户、责任田的“历史倒退”大为恼怒。集体化、公有制是祖师爷马克思那里就有的主张,中共夺取政权后,先“土改”平分土地,接着动员农民加入各种合作社,最后又上交土地、牲畜,完成集体化,这是中共必然的社会改造程序。
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对“三自一包”(即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的默许态度,等于否定了毛泽东的人民公社。伟大领袖及时制止了这种“历史倒退”的蔓延。
还是黑猫、白猫那一套
1966年5月,文革爆发,不久刘少奇、邓小平被打倒,支持“三自一包”成为其罪状之一。1966年8月,毛泽东正式号召“农业学大寨”。
1975年8月,已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向毛泽东提出要在全国推广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毛当然对此动心,但有千百万人丧生的教训在前,他谨慎地将之交给农村工作座谈会讨论,会上遭赵紫阳、谭启龙等人激烈反对,毛决定暂时搁置此议。
不过,文革后高层换上大批新人,他们大多缺少大饥荒时支付人命学费的教训,对推进集体化颇为狂热。邓小平被毛泽东重新启用代替病重的周恩来后,恢复了不少被打倒官员的工作。邓小平自然成为“革命派”的最大阻力。
1975年,邓小平对江青等人的攻击毫不妥协:搞“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现在把什么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多劳多得是应该的嘛,也叫资产阶级法权吗?搞生产究竟应当用什么东西作为动力?
时隔十三年后,已经被打倒过一次的邓小平,并没有真正改变他在1962年时的看法。在伟大领袖看来,生产关系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一大二公”的方向,是社会主义,与之相反的,则是资本主义,两者完全就是黑白分明,根本不存在“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一说。
于是,邓小平的“黄猫、黑猫”变成了“白猫、黑猫”。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