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河北政治副中心城市承担功能
“京津冀三方协作的本质是天津和北京的关系协调。”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经济中心,两个核心如何协调发展?
“我说你知道北京和河北是什么关系吗?是情敌关系啊!”
“保定先期报了一个方案给中财办,行政副中心这个概念是保定自己的构想。本来方案尚在讨论中,媒体报道后,保定比较被动。”
半个月来,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中等城市——保定,一夜间陷入了舆论中心。先是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传闻,紧接着在2014年3月26日,《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明确保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等功能疏解,并将保定定位为“畿辅节点城市”。
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然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30年的博弈中,从未将保定放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一次,为什么是保定?
“京津冀合作”提法几经变化
早在1982年,“首都圈”概念就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当时“首都圈”由两个圈层组成:内圈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市;外圈则包括河北的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
往后的十年时间里,三地并没有展开实质性合作。直到1994年,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划定后,国家计委首次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覆盖四省二市一区。四省是河北、山东、山西和辽宁,二市即是天津和北京,一区则是内蒙古的中部地区。
国家层面之所以重视环渤海地区,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看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离首都非常远,不能直接给首都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利益。”此外这两个地区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影响到政治的稳固。”
但 “环渤海经济圈”并没有让周围省市自发展开合作,与长三角不同,“环渤海经济圈”之间要素互补性和产业衔接都很缺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几个省市“我离开你也能进行经济发展,相互竞争更多”。比如河北、辽宁、山东农业都不错,工业都有自己的钢铁和机械工业,“它们产业结构趋同,没法合作”。
“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悄无声息几年后,2001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主持的“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正式公布,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
“发改委也认识到,环渤海省市太多,协调起来困难。”戴宏伟说。“大北京规划”的实质是,北京要把自身的部分职能分到周边卫星城市,让其他城市承担北京的一些职能。
2004 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在这之后,京津冀合作并没有升温,河北的合作意愿也没有得到北京和天津的热切回应,这让河北有些心灰意冷。直到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
多年来京津冀间的提法几经变化,但在戴宏伟看来,三层内涵没有变:一是强调区域合作,首都经济圈肯定要包括天津和河北;二是要用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到一起;三是强调核心城市作用,但须依赖周边地区提供辅助功能。
那么,谁是核心城市?
两个核心如何协调发展
从行政级别看,北京和天津是直辖市,在环渤海地区,谁是经济中心,谁是龙头老大,京津多年来争执不下。“两个城市都是通过对要素资源的争夺和政策资源的争夺来促进自己的快速发展。”中国社科院工业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听取北京市政府工作汇报时说过:“多少年之后,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不就连在一起了嘛!”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在现场的万里记下来这句话,上世纪90年代,万里把这句话告诉了担任他秘书的孟晓苏。
孟晓苏问万里,能不能把这句话转达给京津冀的领导同志?万里说:“可以”。虽然孟晓苏把这句话转达给了他们,但20年过去,孟晓苏仍很遗憾:“可惜啊,北京当时是想办法封锁着,不让资源流出去,天津也是想向滨海发展,不向北京发展,这两个城市都有错。”
从中国三大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来看,京津冀发展速度慢于预期。“关键在于内部协作没处理好。”戴宏伟认为,“京津冀三方协作的本质是天津和北京的关系协调。”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经济中心,两个核心如何协调发展?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