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堵”城之罪
北京的性别是雄性,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京派男人不能不“拽”,京城妞儿绝对够“冲”。北京爷们和姐们喜欢开车,开起车来也只能用一个“飚”字形容。
但这些牛B的哥们姐们,更多选择了乘坐“开往春天的地铁”。他们喜欢地铁,不是因为这里时不时会发生艳遇,而是因为北京地面交通的“罪恶”状况,无法忍受。
有人说北京这个极包容的大城市,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艳遇。事实上用“任何地方”这种字眼来强调堵车才最贴切。
而且近两年来北 京堵车的高峰期越来越不明显,而变成了时时刻刻让你停在任何一个诺大的马路“停车场”中。就跟恋爱一样,越来越没有时间性季节性。长安街、二环路、三环 路、四环路、中关村、国贸CBD,等等,凡是你叫得响的,听名字像点样的地段,都TNND是车头和车屁股,空气中是车屁股和开车人嘴里冒出来的各种气体, 交相混杂,影响车子性能,损害人体健康。也许哪天北京管“养路费”叫“慢性自杀费”更为合理。
有专家计算过,北京一年因堵车而造成的损失大约有60个亿。
塞车――作为我们北京爷们姐们们的日常遭遇,你自己算过么,你在塞车的路上究竟付出了多少青春和金钱?
目前很多市民堵车的上班路上要花1-2 个小时,不管您是开车上班,还是乘坐公交,这堵车待遇都是不能缺少的。就按平均时间1.5小时计算,您一天来回3小时在路上;一年52个星期,去掉春节和黄金周,剩49个星期上班;假定你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上班族,每周上班5天,一年内您要上班245天。245天您上班堵在路上的时间为735个 小时,如果您还没有感觉的话,那这样理解吧,你每年有30.6个日日夜夜在充满尾气的路上堵着、呼吸着、愤怒着,一句话,慢性自杀着。
上面是您健康和青春的损失,那么我们再来算一下您上班堵车损失的金钱吧。假定您月工资为5000元,按照月工作22天,每天8小时工作,那您平均每小时的 工资是28元,(好可怜)很明确,你一年堵车735小时折算城经济损失就是20580元,年薪的1/3耗费在路上。这下您知道这60亿的损失中有自己的功劳了吧。
作为有车族的你,为北京的堵车感到实在无奈。
作为坐公交的我,同样感到无奈,我换那条路线都要迟到,都被扣钱。
无奈啊,罪恶啊――堵城。
何时能让北京这座既古老又时尚的城市享受片刻的安定与舒缓,让这个城市没有堵车,只有艳遇。
2、上海――消费之罪
上海的气候、土壤和环境,都能让人变得精明。但,越是精明的上海人,就越是痛苦,因为上海这地方除了空气和甜言蜜语是免费的,任何东西都很贵。
上海人的恋爱不能只有甜言蜜语,没有实际付出都是瞎扯。
上海是一个极具消费性格的城市,由于长期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淫,这个城市的“小资”情调比哪个城市都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这就造就了一大批在消费观念上前卫而时尚,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品味的青年男女。这部分人“崇洋”心理比较严重,这种“洋”倒不完全是指国外的产品,而是那些符合国际审美标准和情趣,在包装、口味、名称上皆很“洋气”的产品。
所以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较全国都要高上一截,从出生到上学、工作、找对象、结婚都是“奢侈”的。任何地方都张着嘴等着你的银子。那种只有牵手、接吻,而没有哈根达斯的恋爱,绝对不会发生在上海。
往大说,就上海房地产而言,上海市中心商铺上市相对增多,包括国际丽都黄金走廊、大众金融大厦、旺角广场、百酷流行广场、城隍布庄等市中心商铺。同时,淮海路商圈等几个主要商圈的销售数字也创下新高。
上海的个人商品住房价格在近2年内一路攀升,一举超越北京、广州,稳坐第一交椅,给高消费之都增加了一个超重量级的砝码,很多生活在上海的人为此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往小了讲,上海年轻人的日常消费习惯,对价格敏感度降低,更注重的是品牌、舒适程度和生活方式,与父母辈相比具有强烈的“享受生活”的观念。
上海这个超级时尚消费之都,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超级时尚美女。这些婷婷玉立、丰姿高雅的上海小妞们个个打扮入时,擅长消费。她们从一生下来就决定要为上海的商业经济贡献毕生的财力,同时也贡献自己老爸和老公的毕生财力。这也导致了上海男人的另一面――精打细算,精明能干 ――养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不容易。
当然,也不是上海男人就不消费,他们也有自身的各种需要。在这样一个城市,恐怕在公共厕所进行个最简单的 “仪式”,还要1个大洋(而其他城市的公共厕所都已取消收费)。上海人的精明养成有劳于此,难怪只要公交车不开空调,乘车人都会少付一个硬币,但大多情况下是,不管需要与否,空调都开着,浪费于此。管中窥豹,想想每晚灯火辉煌的上海夜色,可谓名副其实啊。
在上海,高消费人群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就目前状况,20%的高消费人群是外籍人士,80%则是中国人,而其中本地与外省市消费人群的比例相当。
是时尚引领着消费,还是消费制造了时尚?我们不想太过较真儿,只是当我们把上海的阳光和月色交织起来,突然发现,消费,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个时代上海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正步入消费年龄,他们更倾向花钱而不是存钱。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