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在地里摘菜薹
在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武汉市区中心,有一片80余亩的土地只用于种菜。在城市包围下,这块菜地的形状极不规整,呈“W”形,东北角部分被马路和房屋截断。
这一“奇景”已持续了10年之久。这里便是洪山菜薹(tái,又叫菜心)最后一块原产地。
洪山菜薹为武汉“国宝级”农产品,与武昌鱼齐名。唐朝起被封为“金殿玉菜”,成为贡品。洪山土壤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磷等矿物质,洪山和南湖之间“聚宝盆”的地形,形成了“暖冬小气候”,只有这里长出来的菜薹,味道才正宗。
洪山菜薹产业协会会长、退休前曾任洪山区蔬菜局副局长的叶晓估说,洪山种菜薹有1700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洪山的菜地面积有8000亩;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变成4000亩;2000年只剩1000亩;“到现在,只剩下这最后的80亩了”。
1998年,原空军雷达学院一位教授给当时的武汉市长写信,呼吁保护洪山菜薹原产地。
2004年,洪山区政府将这块最后的原产地纳入保护“红线”:只许种菜,不许开发。同时拆除了一批违法建筑,将菜地面积从30余亩扩大到80余亩,至今“留白”已近10年。
楚天菜薹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楼光义算了一笔账:周边楼盘如百瑞景等,1平方米的价格已远超1万元,即便按照1万元折算,这块80余亩的菜地价值也超过了15亿元。
与这一天文数字相比,种菜显然经济效益不佳:按亩产3000斤算,这块地每年约产2.4万斤菜薹;按每斤300元计算,一年的收入只有800万元左右;要赚到这块地现有的商业价值,要种200年菜。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