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_丑丑
原标题:过度的体检
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及亚健康人口数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刚需”。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理查德这样身在中国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在他看来,“好的政府应该列一个受推荐的检查的清单,其他的检查,则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病史、家族病史、体重,是不是抽烟和其他的一些风险因素。”“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对于健康保健来说,并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的,”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基金会主席克里斯汀·卡塞尔补充说,“我们鼓励医生和患者更深入地讨论后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是,“在中国的体检中心里,没有你熟悉的医生,只有年复一年相同的测试。”
记者沈玎 徐卓君 实习记者刘诗垣 蒋晨悦
今年45岁的理查德(Richard Saint Cyr),原本是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目前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工作。他自2007年来到中国之后,已经做了6次体检,其中3次是在一家民营体检机构,他称之为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体检中心总是显得有些繁忙,但也很干净,井井有条,还有一大堆“炫目的仪器”,理查德回忆道:“进门的时候有人向我点头致意,作为一个老外,我不太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有护士来帮助我,带我去一个个检查室,很多员工都会讲英文。”
理查德觉得和他一起去体检的那些人,看上去都非常的安心和满意,但就是有些地方不对劲。“这里不像是一家医院,更像是一家工厂,一家高效的工厂。而我就像一头屠宰场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线上。”
这条“工厂流水线”是中国目前最受资本追逐的项目之一。凯雷、高盛等多家投资公司都先后涉足了这一行业。美国市场分析公司Frost & Sullivan认为,目前,中国健康体检市场在国有和私营的分割比例大概是85:15,到2020年,中国体检市场规模会达到3000亿。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体检行业的整体规范性和消费者的体检理念还非常的落后。诸如慈铭这样的体检机构的存在,也加强了中国人普遍深信不疑的一个观念,那就是没事儿检查检查总是好的,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空气和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阴霾下,人们开始将精力和金钱投向自己的健康管理,他们怀抱着对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复杂情感,把自己送进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背后,在一系列健康数据中寻求踏实的安慰或明确的焦虑。
两米长的价目表
在两个小时的体检时间之内,理查德穿着体检中心的睡衣,被护士领着在一间间房间之间穿梭,接受检查。为了体现这种有档次的健康服务,体检结束之后,客人还可以享用面包和汤。
但是在体检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医生或护士向理查德询问健康问题,做风险评估,然后再决定他需要做哪些检查。
当然,在销售接待处,销售员是问了几个象征性的问题的,他们会问一些个人的病史,是否抽烟等问题,但这个步骤就像是个例行公事。销售员最终推荐的套餐并不会依据回答的答案而有所不同。
事实就是,“他们没有能力根据客户的健康需求推荐,因为他们都是销售人员,而不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 理查德说,那些销售人员更愿意推荐价格高的套餐。
李剑是上海华山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他也有多年的体检经验。“体检中心只是服务性的机构,它是按照人群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想要做什么检查,体检中心就会提供相应的检查,做什么样的体检通常取决于被服务方愿意出多少钱,健康体检就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女大学生袁莳在今年1月刚去了一次体检中心,她想起过去正好赶上单位招工季的体检经历,密密麻麻的人流像读书时,中午12点的学校食堂。所以她有意避开了“高峰期”。此刻,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位于三楼的体检中心,150平米左右的大厅里只有寥寥几个人。
不过,医护人员并没有因为体检人数的稀少,而变得更有亲和力一些。几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过来询问入职体检的价钱,拉卡机不时传来“你好,请付款三百十八元”的机器人声。
咨询台对面贴有一张两米长的价目表,第一栏中从上到下写着“药业、居住证、招工体检、考研升学、家政”等类别,价格在100-300元。由第二栏开始,体检套餐被分为由字母A-J开头的十个类别。价格从A类的355元,一直到J类的2650元,其中并无性别、年龄段等区分提示。
负责接待咨询的是两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员,袁莳上前去问,像她这样的一般女孩,没什么病症的,想做个健康检查,应该选哪个套餐。其中一人指向价目表中基础型的A-D类套餐,说年轻人做便宜的就够了。
袁莳注意到在自选项目里有个“HCV”(hepatitis C virus,丙型肝炎病毒),“这是什么检查?”对方说不知道。袁莳又问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检查?“是胃里的一种东西。”对方看袁莳还想再问,又加了一句:“你要做了检查,医生会告诉你的。”袁莳就这样悻悻然被打发了。
实际上,像袁莳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办法做出明智的决定,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体检项目。体检不是一项标准的产品,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这就是医生的重要性”,理查德认为,但在中国的体检,医生看上去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人们只需要一个合格的设备操作员。
正是利用体检者的蒙昧和对健康消费的价格低敏感性,很多体检机构从中渔利。于文灏在2012年的一次体检中,被牙科医生告知有两个蛀牙。于文灏从来没有蛀牙,但医生这么一说,他也就重视起来。
医生说现场就能补,于是于文灏就补了两个蛀牙,花费500元钱。直到3个月后,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蛀牙,而当时体检机构的牙科医生给他补上的,只是两个牙缝。很多消费者都不清楚,体检机构并没有完整的诊断、治疗和开药资质。
沈阳64岁的姚辉去做的体检更是源于对体检促销的一时冲动,他获得了一张“28元享受原价350元体检”的广告单,到沈阳一家医院去做前列腺检查,大夫说他的前列腺问题“挺严重”,让他又做了进一步检查并开了多种药物共20盒,直接刷爆了他的医保卡。
而随后姚辉在另一家三甲医院做复查,却被告知他的“前列腺增生”只是一种不必太过理会的老年人常见病。28元的体检就像是一个诱饵,钓了许多贪小便宜的客户,然后再用“医疗恐吓”去进行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一位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长达10年的白领,向记者总结了自己这些年的单位体检经历,他提到:“一、没人耐心细致地为你解释专业的数字;二、没有一个大家基准的标尺来解释问题的客观严重性;三、一切向钱看,你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户’。对于没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一笔带过;对于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利用知识的不对称性,夸大严重性和吓唬你,让你乖乖买单。”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