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贺国强出书谈及任中组部部长时的经历,称党内人士看来这一职位“是一件得罪人的活儿”,但他结合自身任职经验,摸索出一套选配干部的“贺氏法则”--在保证干部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干部之间的兼容性:党政一把手的配备上,避免2个强势干部配在一起。
2006年春节,任中组部部长期间陪同胡锦涛同志在延安安塞考察党员承诺制
2011年10月30日在黔西南州烟叶复烤厂考察调研并接待上访女工
2002 —2012年,贺国强先任职中组部部长,后担任中纪委书记,各五年时间。二者都是党内管理干部的职位,但前者被喻为“戴帽子”,后者则被称为“摘帽子”。对于贺国强来说,早年工作、生活经历造就的坚持原则、与人为善、重感情、公允的个性,深刻影响着这十年间对待中共干部的态度。
组织部长一职,外界看来是件很风光的事,而在党内人士看来“是一件得罪人的活儿”。贺国强以其在地方任职时积累成熟的“善于团结人”的才能,秉持“公道正派”的原则,为中共组织工作夯实了一系列的制度基础。
2012年11月卸任的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时任中纪委书记贺国强恐怕是外界最为陌生的一个。即便是在以“解密”而著称的维基百科中,贺国强的条目也是同届九位常委中内容最少的。
退休之后的贺国强仍然保持着多年来钟表般的活动规律:在固定的时间吃晚饭,在固定的时间去散步,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走,走到固定的一处开始摇晃左臂,到达另一固定的位置后开始摇晃右臂,极少有随意性。用他身边人的话说,贺“严谨的程度就像一台精准的仪器”。
这位中共高层领导人的严谨形象与其先后执掌的中组部和中纪委在公众眼中的神秘色彩看起来十分吻合。而在与其共事多年的一位中纪委人士看来,贺国强的性格“更像一个暖水瓶”:外表看来严肃冷峻,内心其实温热如火。
“团结大师”执掌中共人事
贺的组织和团结才能,在进中组部之前就屡被发掘。
2002年9月,中组部为了筹备一次全国性的组织工作会议,曾派了一个调研组就组织工作到重庆调研,让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贺国强谈意见。
“他看问题很深,当时谈得也很深,不是我们给的现成的稿子,而是他自己思考的东西。调研组的人当时没记全,回去后,就特别希望我们提供一份书面的。”贺国强当时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中组部的人催得很急,恨不得第二天就给。他说你们领导对组织工作有一套看法,很有价值”。
在 1991年至1996年,贺国强任化学工业部常务副部长时,“善于团结人”的能力就已经凸显。一位当时的化工系统人士告诉《凤凰周刊》,时任化工部长顾秀莲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而贺国强多年的化工专业背景使他成为顾的得力助手,贺的任劳任怨也颇得顾秀莲赏识。“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但又不越位。两人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他曾经对如何当好二把手作过深刻总结,就是干工作要站在一把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总结成绩、需要出头露面时,要突出班子和一把手的作用,甘于当好配角。”刚到化工部时,贺国强在所有副部长中排在末位,但不久之后便成为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
调任福建任职省长后,贺国强与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同样相处融洽。此后再到临危受命紧急调往重庆担任市委书记,与包叙定市长搭档时,贺国强依然着力于班子团结,弥合了之前干部队伍间的隔阂。
在熟悉贺国强的人看来,“兼容性极强”是他的特点。“这一特质使得他无论和什么样的人搭配,都相处得很好。”由这位“团结大师”担任中组部部长,执掌中共人事大权,在外界看来顺理成章。
执掌中组部之后,贺国强继续研究如何优化部门或地方领导者,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之间的协作关系。结合自身任职经验,摸索出一套选配干部的“贺氏法则”——在保证干部个体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干部之间的兼容性:党政一把手的配备上,避免两个强势干部配在一起。通常将资历深一点的和资历浅一点的人搭配在一起;性格强势一点的和性格温和一点的配到一起;思维方式宏观一点的和微观一点的人搭配在一起。
“互补是很好的办法。否则省长老想干书记的活儿,或者书记越俎代庖把省长的活儿给干了,都容易出矛盾。”一位前中组部人士评价这种搭配方法。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