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与维特克夫人(资料图)
一见如故,订立契约
1972年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向北京发回一份电报: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副教授洛克珊·维特克夫人希望到中国访问,专门采访有关中国妇女革命的历史,请考虑作为友好人士予以接待。
7月19日至9月1日,维特克夫人应邀来华访问。在中国友协的安排下,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康克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维特克夫人。此外,会见她的都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战士、老革命家,是领导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人物。
一位普普通通的美国公民,受到这样高规格的接待和会见,应该心满意足了,但是,她想得到“中国问题专家”的称号,便提出了会见江青的要求。她说:美国人知道宋美龄,却很少有人知道江青。她认为江青是当代中国最时髦、最有权威的女人,写一本关于江青的书,肯定会给美国读者带来震动。
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的呈文上批示:“江青同志:如你这两天精神好,可以见见此人,谈上一个钟头就可以了。如不愿见,也可不见。”
江青看到几位大姐会见维特克夫人的简报,又见到周总理的批示后说:“一位政治家如果想在国内有牢固的政治地位,没有国际舆论的支持是不行的。”她立即叫我打电话给姚文元,请他到钓鱼台10号楼,研究会见维特克夫人的事。
姚文元接到电话后,很快来到10号楼。他们研究后,江青对我说:“你给总理打个电话,就说我精神还好,见见维特克夫人为好。我建议也请文元同志参加,请总理安排时间。”
8月12日下午3点钟,江青由姚文元陪同,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了维特克夫人。
江青和维特克夫人一见如故,两人毫无拘束。江青说:“哎呀,你真年轻、真漂亮。你是研究中国的副教授吧?我非常高兴会见你。”
维特克夫人对江青说:“见到你,江青夫人,我非常荣幸,非常感动。到中国来,而不见到你,那么我还算来过中国吗?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我太高兴了,太激动了。我非常愿意写你个人的历史,因为你的历史和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分不开的。写你,一定会有意思。”
“是的,”江青接着维特克夫人的话茬儿说,“邓颖超、康克清都是老革命了。但是,她们都是搞妇女工作的,只能对你谈谈妇女运动。我可不一样,我的面宽得多。我可以给你讲战争、谈军事、谈政治、谈文化艺术,还有文化大革命。我听说你回去以后,准备写本书,有关中国的书。我们合作吧。我提供材料给你,我给你说,你来写。以前美国有一位著名作家叫埃德加·斯诺,他在30年代写过毛主席,在西方一举成名。你很年轻,很有才华。 你写我,写现代的中国,你就是第二个斯诺,你也将一举成名。”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陕北苏区采访的美国人。他在《西行漫记》中第一次忠实地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首次发表了毛泽东的著名诗作《七律·长征》。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以一个杰出新闻记者非凡的洞察力,预言毛泽东“将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还揭示了毛泽东“将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的奥秘:因为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坚定本质上的活力”、“一种不可思议的特质”。
江青为何在维特克夫人面前谈起斯诺?她的潜台词是:斯诺是一位美国人,30年代写了一本关于毛主席的书,一举成名。那时,毛主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而且在西方也成了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维特克夫人也是一位美国人,如果在70年代写一本有关江青的书,也会一举成名。她江青今后也会和毛主席一样成为党内的领袖,也会成为在西方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这叫互有需要,互相利用,对双方都有好处。
江青和维特克夫人的这次会见整整持续了4个小时,但江青仍觉得对这位洋女人讨好得还不够,还为她大摆了宴席。冷菜不算,热菜就有8个,外加北京特产——烤鸭。本来是礼节性的会见,结果变成了胡吹乱侃的会谈。
不听劝告,一意孤行
1972年8月25日下午4时,江青约维特克夫人到广州远郊老虎洞林彪原来的别墅继续会谈。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科长的唐龙斌负责礼仪,新闻司副局长张颖做具体联络工作,另外还有英文翻译小沈,一位速记员,对外友协的负责人老丁和陪同老陈、小俞。
在一张长方形大桌子上,摆开了三张“西北战场图”,长茶几上放着两个可移动的麦克风,连接着录音设备。张颖凑到江青身边,低声说:“维特克夫人对战争没有兴趣。周总理叫我转告你再谈一次就够了,只谈文艺,不要谈其他。维特克夫人的签证是28号,不要再延期了。”江青装作没听见,把话题转到衣着上,对总理的意见置之不理。
江青亲热地拉着维特克夫人的手走进会议室,对维特克夫人说:“我的谈话怕你记不下来,你就不要作记录了。否则,你既听不完整,记不完整,也记不准确,你注意听就是了。所以我今天特意录音,把我所谈的全部内容都录下来。我不仅给你全部录音稿,而且录音带也全部送给你。”
虽然江青承诺把录音带和记录稿将来送给维特克夫人,但维特克夫人怕江青的承诺不能兑现,所以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还是不停地在日记本上记录着。
外交部的同志提醒江青:“送录音带的事别说得太肯定了,免得以后麻烦。”江青装作没听见,对着麦克风大讲她在西北战场作战的经过。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