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委当临时工
“外聘就是无论你工作了三年、五年,你和这个单位都没有任何关系。”
文/杨洋
2010年夏天,当我辞职走出那家部委北办公区的大门时,心情好到了极点。挥了挥衣袖,绝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年前,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我入职一个部委直属事业单位的出版社,岗位是选题策划编辑。入职的那一天,我才知道,自己是个外聘的“临时工。”
身份
体检过后,我们新入职的八九个人被召集到出版社一间很大的会议室里。各中心主任和人事部主任向新同事表示祝贺后,出现了一个五十多岁女人。人事部毛主任介绍,这个人是 某外聘公司的经理,她将和我们签订人事合同。
我的脑袋“嗡”了一声。在此之前,尽管经过笔试、面试,也简单沟通过薪金待遇,从来没有人向我说明,我并不是由出版社聘用,而是由外聘公司派遣到这里工作。
女人熟练的拿出一摞合同,并讲清楚我们的薪金待遇,每月税前3000元,只有三险,没有公积金。
我的脑袋又“嗡”了一声。“怎么会这样?”我在心里责怪自己没经验,不懂得提前询问清楚。我不太想签这份合同。
“如果不签,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我在心里快速的盘算着。
工作并不好找。2009年,我研三。之前在北京一家报社实习了一年,多篇报道获得报社总编辑奖,我以为自己可以顺利地留下。直到那年的五月份,当初负责招聘实习生的老师将 我们四个留到最后的实习生叫到一起,说,“你们不是不优秀,但是没办法,今年的经济形势非常不好,报社今年不招人,一个名额都没有。”我开始了海投简历的求职路。
笔试、面试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早就找工作的同学们也没几个得到offer 的好消息。北京植物园里有座卧佛寺,因为“卧佛”与“offer”谐音,大家还打算一起去拜拜,多多求几 个工作机会。
我的专业是电影美学,校园招聘和智联招聘等网站上,对口的工作几乎是零。凭着实习经验,我开始投传媒行业,而同学们告诉我,投出版社更容易中标,还有人打趣说:“出版 社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那家出版社的招聘信息,确实有符合我的职位:生活文艺中心的选题策划编辑。招聘信息上特意说明,这家出版社是某部委直属的事业单位,这是我家人看重的一点。
接到出版社的入职体检通知时,我正在一家网站的文娱频道做着“复制、粘贴”的工作,美其名曰“整合”娱乐专题。
每周有一两次的外采机会,基本就是跑发布会,拿上200元车马费和宣传方给的新闻稿,回来发到网站上。车马费加上工资,每月能拿到四五千。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毫无价值,“复 制、粘贴这种没技术含量的工作,专科生也能做,用得着一个美学研究生吗?”我不止一次的向家人抱怨。
尽管出版社的工资只有三千,但是策划的图书出版了,年底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分红。当时的我还是用学生的心态思考问题:“在全新的领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选题策划是要 用脑子的工作。”辞掉短暂的网编工作,我参加了出版社的入职体检。
坐在出版社的大会议室里,我左顾右盼,其余的几个新同事都痛快的签了合同。见到合同期只有一年,我想:“外聘就外聘吧,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只要薪金待遇一样,无所谓是 什么身份。”把心一横,我签下了合同。
国家公务员考场外,一位女学生正在做考前温习,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40余万人报考,再次创下历年“国考”峰值。供图/IC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