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纪念馆外观很简朴,其用地就是李汉君家住房的一部分。
李汉君介绍他开办的纪念馆。
49 岁的李汉君觉得他自己大半生的梦想实现了。这个茌平县的农民两年前建成了“茌平县彭德怀纪念馆”,不久前还办了习仲勋业绩纪念馆。他的知名度迅速扩散,上了电视和报纸,县组织部的领导也进了他的农家小院。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超级粉丝 ,32年里 ,他到处搜集关于革命家的资料,投入数十万元,几乎耗尽家财。他并不富裕,靠着妻子卖保险养家,但他觉得自己精神世界很富有,不输开豪车住楼房的邻居。
农民馆长迎来“大场面”
10月24日上午,记者在茌平县李相武村见到农民李汉君的时候,他正蹲在水龙头下洗手,嘴里叼着根牙签,脚上没穿袜子套了双布鞋。得知有记者来访,他慌忙把牙签吐出来,下意识地想要握手又想起还没擦干赶紧缩了回去。
“你看看,我这。”以这样的形象示人,李汉君觉得太不好意思了。也难怪,10月16日,他在家里接待茌平县公安局、计生局、组织部等领导时,穿的是崭新的西装,白衬衣扎进了西裤里。
普通的农家小院能有这么大的场面,还要归因于李汉君自筹资金创办的习仲勋业绩展览馆开馆。“事先我没有邀请任何领导。他们都是知道消息后自己来的。”
几天下来,对于来访者,李汉君早已有了自己的接待套路。还没怎么沟通,他就给我们安排好了:先参观,然后再交流。他太乐于分享自己的成果了。这种热情在他的名片上浓缩成20个字:自费建设、免费参观、义务讲解、位置优越、欢迎光临。
用作习仲勋业绩展览馆的两间东厢房原本对外出租,租金180元/月。今年春天,合约到期,李汉君不再续租,开始筹备展览。
为了节省成本,展览所需的材料李汉君都尽量自己动手。比如,展台是用角铁焊好支架加了块板子做成的,展布是他妻子在布匹店里扯的。除此之外,他还粉刷了墙壁,为窗框门框重新上了一遍油漆,自拟了展板上的内容简介。尽管如此,费用还是不少,光展板的材料费就花了2000多元。
进入10月,是 “最后冲刺的几天”。李汉君把每天需要干的事情都罗列在纸上,完成一项就打个勾 。以10月2日为例 ,他计划做的9件事是:调整书橱的位置、多去几趟图书馆、制作条幅等。其中 ,唯一一件没有完成的是排在最末尾的“适时抽空去医院看一下牙”。“事情太多了,上火。”直到如今,李汉君也没抽出时间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看起来,这个展览馆已经像模像样。墙上是100多张照片组成的习仲勋生平介绍,红色的绒布上摆放着与习仲勋有关的书籍、报刊、文件等资料,据说也有100多册。
“咱普通老百姓办这个,资金、条件都受限制,因时间紧场地也不是很大,展览简要地从光辉一生、深厚情谊和人民怀念这三部分介绍习仲勋。”作为“展览馆”的馆长和唯一的一个讲解员,李汉君自谦的同时也不缺底气,“还有三本有关习仲勋的画册和纪念文集这两天就到货了,花了我1300元。”
铁杆粉丝
“建馆颂伟人 展绩励后人”是李汉君的梦想和追求。他毫不掩饰地将其写到了大门口的展板上。
除了习仲勋业绩展览馆,李汉君家仅有的四间正房,有三间在两年前做了彭德怀展览馆。客厅和厨房只好搬进院子西面的两间小屋里。就连门口越来越多的牌匾,也在提醒着人们这个农家院的主要功能在发生着变化。
来参观的人会问起李汉君为啥做这个。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觉得伟人的思想品质好,值得怀念,“他们两位都是我敬仰崇拜的人”。
建设纪念馆的念头是慢慢诞生的。1981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对彭德怀抱有好感,李汉君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一方面做学术研究,一方面写纪念性文章,赚取稿费。
等买来资料,李汉君却发现“笔杆子到底还是不行”。作家梦破灭了,到处搜罗资料的习惯却沿袭了下来。
这些年里,他在茌平县武装部保管过枪支、棉纺厂里当过工人、做过电气焊工、开过饭馆、摆过地摊儿,换了六七种营生,却都没妨碍他跑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彭德怀出生地湖南湘潭等地找资料。
“邮局会定期出一本书介绍一段时间上市的新书 ,很小的字,很厚,他一个个地看,然后给各大出版社写信、打电话。”李汉君的儿子李金栋回忆,从他记事儿起,父亲就在忙着买书、买资料。
他不仅搜集关于彭德怀的资料,还搜集彭德怀战友习仲勋、杨尚昆、左权的资料。摊子越铺越大,资料越积越多,堆在橱子里 、床底下,隔上一段时间就需要拿出来晒一晒。
几乎每份资料都是他花心思找来的。拿那一份叫做《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单行本来说,它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的习仲勋在1950年庆祝西藏解放一周年纪念大会上作的报告。据此,习仲勋被看作是建国后最早察觉并自觉开展反对官僚主义斗争的中央领导。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