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说不清的谢幕词
回到本文前述的提问:历史,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云南知青?难道,他们真是外来的种子,一不小心掉进云南雨水丰沛的野地,没受多少作践反倒长成了气候么?
当然不是。应该说,去云南的知青心理震荡要大于其他地方。当知青们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来到西南边疆的深山老林,其心理落差,不仅是几千公里的路途,它包涵了整个中国社会文明史的全部进程,其跨度涵盖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京、沪等大城市,一下子迈进历史教科书中才有的刀耕火种之地,它对人的心灵的震撼,若非亲历则无法感知,这也促使云南知青对中国社会底层的认识和思索更为深刻。1973年7月,中央关于惩治吊打知青和强奸女知青的文件,都是针对云南兵团的,其时云南兵团共发生捆绑吊打知青1034起,受害知青1894人,其中2人被打死;调戏奸污女知青的干部286人,受害女知青430人。后经中央批准,枪毙了数名违法乱纪干部,才控制了局面。所有这一切,无疑促成了云南知青心智的成熟。
其次,云南兵团隶属昆明军区建制,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陈赓之旅。这是一支诞生于大别山红军时代的英雄部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山西转战千里,解放云南。该部有大批官兵于1950年代就地转业,创建边疆国营农场,许多老干部保持着优良传统,与知青们朝夕相处,血肉与共,其果敢精神传承于广大知青,铸就了云南知青敢于抗争的个性。再有,与北大荒和其他插队知青不同,云南知青的劳作成果不是春华秋实的稻菽,而是橡胶树,种下去,能活六七十年!遂成为他们生活的见证与情感维系的纽带。
其三,云南地域特殊,与越南、缅甸接壤,斯时东南亚大地烽火连天,知青中的一些血性青年,自愿出境追随缅共等武装组织,艰苦卓绝地转战在深山老林,其传奇故事一直流传于云南知青中,成为格瓦拉式的英雄话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云南知青的精神特质。当上山下乡的大潮将他们抛掷到边疆后,他们无法回避,只能用身体去体验大的苦难和大的欢乐,流大滴的汗、喝大口的酒、掉大滴的泪,一旦梦碎,他们便以另一种方式选择命运。
更重要的是,当时文革形成的政治高压正在消解,政治清明正在恢复,中央对大返城的定调符合民心,这才使云南知青的行为没有被扣上一顶政治帽子。
如今大返城快30年了,但每年仍有成百上千已知天命的云南知青,携带子女重返遥远的边疆,他们凭记忆寻找着自己当初种下的橡胶树,抚摸着,流着泪。他们说并非想再去捡拾逝去的青春,而是为了对岁月永久的纪念。他们年轻的子女,能够理解父辈当年的爱恋、苦痛和久留心底的诉说吗?
应该说,上山下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云南知青作为其中一个群体,不经意间,留下了一篇至今仍然说不清的谢幕词,惟能诠释的,是他们把握了命运的走向,并以此载入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备忘录。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