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来到北大荒。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一波波政治运动,经受了心理的冲击和命运的起伏。如今这些异乡的老人们目光静滞,靠最简单的情感互相陪伴着走完最后一程。摄影/南方都市报 孙俊彬 编辑/续延吉
在大众印象中,“上山下乡”、“北大荒”都属于尘封的历史,但在黑龙江佳木斯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至今仍住着50多位南腔北调的老知青,大多年过花甲的他们都患有精神病。当年席卷全国的运动将他们送到北大荒,运动终结后的历史回潮却没有将他们带回家乡。曾经的超负荷劳动和精神创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所专为他们开设的安养中心,他们彼此陪伴,却又相顾无言。2008年12月,农垦总局出资在佳木斯市郊建设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黑龙江农垦第二医院知青科)落成。随即,中心陆续接收了50多名北大荒知青精神病患者,其中的许多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们大都是在半个世纪前为了响应上山下乡运动而来到北大荒。
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当年的这些知青们豪情万丈,而现在这些曾经的壮志青年却目光静滞,每天定量的镇定剂让他们平静迟缓。图为精神病院里的每个药瓶上插着他们的名字,当护士点名的时候过来拿药,这种方式和集体劳作时的点名颇为相似。他们的医药费则来自知青们各自的医保。
因为开垦北大荒的生活艰苦,部分人因承受不住各方面压力而患上精神病。据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精神科主任吴斌介绍,这些知青有的在政治上受到刺激的,有因为返城回不去的,也有不少因为感情问题。图为一位老人在食堂呆呆地看着前方。
那时候,许多知青精神病患者并非没有机会返城,疾病反而是生存的转机(甚至当时有不少人借用他人尿液假病申请返程),家属接收、户籍问题(包括医保问题)可能比返城申请书上的印章更为沉重。图为每天10点半、下午4点半是午饭和晚饭时间。老人们会自觉排好队,一个个去领饭。饭后5点半大部分人就上床休息。
据统计,留在北大荒的知青大约2万人,这些人大多在这里成家。而据黑龙江垦局残联2006年的调查统计,仍留守的知青精神病患者近300人。在安养中心的知青,过半已经跟家属失去联系。图为饭后大家都坐在这里看电视,但很少聊天。他们也不说过去和未来的事,即使交流也只是简单几句话。这里食堂同时也是老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