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与邓小平在一起(资料图)
本文摘自《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原标题:《邓小平晚年思考的几个问题》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主要指他从1989年11月退休后到1994年底这段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重大问题的思考。当时,国际上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国内改革开放正迈入新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要不遗余力地集中精力解决发展问题,也要重视和逐步解决初步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邓小平晚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研究邓小平的晚年思考,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性质和作用,要不要坚持和加快改革开放,是经历1989年政治风波后,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邓小平晚年思考的重要内容。
关于改革开放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他说,要搞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据他的观点,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对于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页。)1991年,邓小平对江泽民等同志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1992年,他进一步从理论上阐发了改革开放的意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他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文化大革命’就是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的我们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页。)由此,他得出结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为了帮助全党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并阐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1993年,他在审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编辑工作总结报告时亲笔写下:“我的文选第三卷为什么要严肃地多找点人看看,就是因为其中讲到的事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不能动摇。就是要坚持,不能改变这条路线,特别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变为事实。”(《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5页。)
邓小平晚年关于改革开放问题的思考,对于帮助全党坚定信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活力,但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等也会带来相关问题。一部分人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改革开放,是不科学的。回顾30多年的奋进历程,我们国家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繁荣富强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43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晚年最重要的思考和理论贡献之一。
1989年,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受检验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虽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但目标不够明确,人们开始争论如何看待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人主张放弃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提法,要求在改革中加大计划经济的分量。更有人把当时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动荡归咎于经济体制改革,指责实现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在社会对“计划”和“市场”的争论中,退休后的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阐述他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1990年12月,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23页。)1991年,他在视察上海时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晚年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摒弃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狭隘、陈旧的观念,突破了“两个等于”的思想束缚,不仅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十四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开拓了道路。
市场经济怎样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怎样才能做到既搞活经济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十四大以后邓小平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邓小平留下了一个重要指示,就是“四个坚持”。他认为,没有“四个坚持”,中国就会出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这个问题可以敞开来说。”“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3页。)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有效作用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效率和活力,而市场经济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克服缺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有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有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是可以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而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