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书店里出现了不少关于“高考猜题卷”和“高考押题卷”等模拟试卷复习材料。 (东方IC/图)
原题:高考押题:谁在押,怎么押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周卫 记者 叶飙 实习生 廖梅 郭琛 邹思聪
一些学校有专人负责高考信息搜索,以邮件接力的方式破译命题组成员名单并加以研究,命题组则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两者斗智斗勇。
一些辅导机构以押题为噱头吸金,自称能在第一时间拿到公立学校都要不来的“内部数据”,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行业机密”。
“下面开始记,一个字都不能抄错!”讲课老师一声令下,安静的会议厅里顿时响起刷刷的写字声,后排趴着睡觉的同学也立马坐直,提笔逐字抄下大屏幕上的“解题秘诀”。
这是2013年6月2日上午,国家图书馆附近的某五星级酒店,北京某知名复读学校在做考前最后一讲――传授作文写作之道。240个座位的会议厅座无虚席。
押题是很多机构在高考前夕的必演戏码。Google关键字“高考押题”,能显示四百多万条搜索结果,前几页几乎是清一色的“高考押题密卷”、“押题达人”、“××老师高考押题王”等内容。
由于高考命题组需要全程“入闱”(即被招入命题组进入封闭状态),闱门外,各学校和辅导班全力寻找命题要点;闱门内,命题组在尽力规避试题重合。尽管在所有公开场合,一线老师均表示“反对押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备考方和命题组之间始终存在着微妙的博弈。
“这是个任务”
2012年6月8日上午9点,开考铃声在湖北省各文综考场同时响起。章新子扫了一眼卷子,目光定在了第45道大题。她又惊又喜,脑海中迅速掠过考前背熟的答案。这是一道关于“王莽改制”的材料题,跟最后一次模考试题如出一辙。
高考前两周,章新子所在的华中某著名中学组织了名为“临门一脚”的考试。这是该校的传统曲目,题目由教研组集体设计,不对外公开。“我形象地把它称为和命题者斗智斗勇。”该校老师王永鹏(化名)笑着说。
“这就是个押题任务,我就尽可能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押中题目的王晓宁老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12年文综考试一结束,他被学生的感谢包围,同事纷纷跟他说“你中彩了”。
除了内部模拟考试,一些学校甚至会动用公关。毕业于沿海某省某著名中学的两名学生称,2011年高考前夕,班主任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纸,说是校领导在饭桌上套到的数学考点。“那张纸发完第二天我没在学校,班主任很重视,还给我爸发了邮件,问我有没有那张纸。”其中一名学生透露。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1年高考前夕做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0.2%的受访者感觉当前高考押题现象普遍,其中39.2%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高考成绩影响学校排名,押题押得好,提高升学率,领导也更容易获得升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是1992―1996年间历史全国卷命题人之一。
然而,在文科考试中,“中彩”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皆大欢喜。上世纪90年代,北京海淀区的一道模拟题撞上了当年的高考题。“结果海淀区的得分率比谁都低,学生全按模拟卷答案答,跟高考标准答案不一样。”人大附中历史老师李晓风说。
文科答案的不确定性让这位执教高三二十余年的老师也时生矛盾。“真押上了,可能好,但也可能更坏,甚至整个学校都会考砸。”
也有不押答案押结构的。广东省乐从中学语文老师谢植宣为作文备考花了大量精力。他会总结热点,甚至自己试水写范文编成合集发给学生,人手一本。
面对闱门外的各种猜测,闱门内的命题组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查重,避免当年的考题与市面上现有的材料撞车,但是,这项工作显然不能尽善尽美。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教辅书,看不过来,但完全独立思考的题是不可能押中的。”2004―2009年历史北京卷命题人张增强认为。有一年,他设计的一道题与海淀区一道模拟题类似,尽管提问方式不一样,但最终还是舍弃了。
破译“秘密名单”
2013年4月,沿海某省一位老师因病退出高考命题组。此前,他曾多次参与该省语文卷命题。他抱恙的消息很快出现在百度贴吧高考吧,网友则开始预测今年作文题会发生变化。
在微妙的4月,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王本立曾经参加过历史命题,入闱前,他并未透露自己的身份。但是有一天他上网搜自己的名字,发现命题组成员的简历都被贴出来了。“有一个人猜错了,其他都正确。”他说。
“我们破译了谁去命题之后,有人私下交流,有人公开放在博客上,被相继转载,引起公安部门和省委的恐慌。”江苏某重点中学老师王永年(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所在的学校有专人负责高考信息的搜索,将命题组名单进行邮件接力。
“我参加命题那一年,他们把我的课件都翻了出来,找出我认为的重点,我也确实考了那些。”这位老师继续说道。他参加过过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
而在王本立看来,知道命题组名单并不意味着能押中题,他的研究领域是英国史。“押题不靠谱,我那一年英国史就没怎么出。”王本立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