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揭秘习近平出访随行记者:路上建临时党支部 |
www.sinonet.org 2013-03-25 新华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3月25日 南非比勒陀利亚 天晴 气候宜人
在新华社工作20年,第一次有机会闯进高访报道的领域。从3月17日离开北京,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星期,有几点很深的感触。
第一就是阵容强大。 “高访报道”尤其是国家主席的“高访报道”,报道组除了有记者跟随专机进行报道,还往往要派出地面记者进行增援。
这次高访涉及四国(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民主共和国)五地(南非有比勒陀利亚和德班),既有双边,又有多边,既有大国外交,又有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行程之远,站点之多,在历来高访历史上也不多见。
我们这一行,阵容不可谓不强大,专机记者是国际部两位副主任陈鹤高、陈贽,摄影记者是中央摄影室兰红光和黄敬文,地面记者兵分两路――一路由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外事室主任钱彤、国际部评论室副主任吴黎明和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中央摄影室丁林、谢环驰和我5个人组成了俄罗斯、南非地面报道团队;另一路由两位文字记者――国际部电视室主任李拯宇、对外部发稿中心副主任程志良和两位摄影记者张铎、王晔组成。阵容之强大,绝对可谓“空前”。
第二是地面可能遭遇各种情况。地面增援记者往往要先专机而动,赶往下一个点。几位多年参加高访的大侠说,路上各种情况都可能遇到。果不其然,这次路上就遭遇了几次情况,一是坦桑尼亚的网络信号很弱,据说是海底电缆出现了问题。二是我们从莫斯科经迪拜转机前往南非约翰内斯堡,到了约翰内斯堡,没想到我的行李坐等右等没见着,后来一查,据说在迪拜就没上飞机。电脑、手机等东西倒是随身都戴着,箱子里除了打印机,就是换洗的衣服,倒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剃须刀等洗漱用品在里面……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超过24小时没有刮胡子,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幸好箱子据说今天有希望到。
当然,地面增援乐趣也不少。我们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是久富高访经验的钱彤,其他4位都是副手,号称“一正四副”。钱彤从事外事报道十多年,对俄罗斯、非洲都颇有研究,一路上不断给我们“上课”,我们也乐得“听享其成”;吴黎明是国际部的高手,曾在复旦当老师,因为喜欢新闻事业投身新华社,驻欧6年,《欧洲真相》一书尽显其实力,路上也是高产不断;丁林、谢环池高访经验也十分丰富,一路上不断“曝料”,讲授高访的故事和经验。
第三是对“集体”二字的感受很深。第一次参加“高访”报道,从莫斯科到南非,每到一站,都有新华社当地的同事接应,让我们这些“地面”记者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也感受到了新华社网络的全球性。
对于记者来说,每到一站,最关键是建立起便捷高效的通讯,以便及时准确发稿。当地同事除了帮助安排食宿外,第一件事就是送上一个塑料袋,里面必然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当地的上网卡,确保能够利用当地的无线网络,实现发稿安全;另一个就是当地的手机,以便随时联络。另外,就是当地的电话联系表。在莫斯科,亚欧总分社从社长张铁刚、金学耕副社长到行政秘书丁渊,总分社上上下下都行动起来;在南非,驻站一年多的分社首席记者于大波老师更是提供了详细的每天租用车辆的车型、到位时间、到位地点等信息,提供了不少方便。
总之,这是一个特殊的战斗团队,后方还有总社的领导和各编辑部的同志们,日以继夜指挥报道、编辑稿件……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