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文史精华》 2012年第12期
一个历史事件冠名的改变,往往表示社会共识对这个历史事件认知的改变。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大体上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这3年时间,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地方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这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肌肤上曾经严重创伤而留下的不可消去的疤痕。长期以来,这段时间被官定通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将这段时间明示为“三年困难时期”。困难,是对一种状况的总称,造成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具体分析,这其中可能也包括“自然灾害”;而只以“自然灾害”来为这种状况冠名,就会掩饰其他原因,而就其“掩饰”的动因,所谓“自然灾害”这个冠名的真假都值得怀疑。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表明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历史,表明敢于扯去遮羞布。这需要良知,需要责任,还需要勇气。
史实确实如此,专家研究了那3年的水文地质及气象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就全国来讲自然条件属于中等偏上,基本上属于风调雨顺,对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当然,中国如此之大,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以至严重自然灾害,年年都会发生,那3年也是这样;但严重到全国面积则不是事实。
国家主席刘少奇在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讲话,将当前困难原因归结为一句话——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实在是至理名言。
还是长期以来,人们将三年困难时期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苏联逼债”。这是以“基层干部”为代表的官方的解释,而且极为普及,极为深入人心。笔者当时正上小学,就听说过这方面的各种版本,譬如中国运到苏联抵债的鸡蛋和苹果,苏联要用圈圈一个一个地套,套进去的是小的,不合格,退回不要;黄豆要一粒一粒地挑选,一公斤保证不能超过多少粒,三次数粒过秤不合格,一车皮黄豆都退回去等等。
“苏联逼债”之说,在当时是公开讲的、人人尽知的,一直延续多年。直到今天,说起当年那场惨剧,还有人这样讲,所谓“对内怨老天,对外怨苏联”。那么,三年困难时期“苏联逼债”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中国欠不欠苏联债务,欠的话是欠多少;苏联逼没逼中国还债,逼的话是怎样逼。事情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三代人都过去了,总该弄清楚了吧。
中国欠苏联多少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确实欠苏联的债。大致可分为两笔。
第一笔是抗美援朝的军火武器债务。
新中国成立前,苏联出于推动世界革命和保障自身东部安全的需要,向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提供过无偿援助,抗战前期还向国民政府提供过3亿美元贷款。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不再算旧中国的欠账,就是说当时无论是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还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权,欠苏联的钱都不用还了,苏联都不要了(要的话国民党也不给)。但是,苏联也不再对共产党创建的新中国提供无偿援助了,供货都要计价。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即属于攻台急需的武器的订货。当时毛泽东在党内说明,对苏提出的款额较少,是因“多借不如少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近代中国因外债沉重,在经济上受制于人的教训,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中国农耕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欠别人的钱。
1950年那个时候,新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生产,钢铁、石油这样的基本需求都不能自己解决,因此主要靠苏联支援武器和多数工业品。所以,当年10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时,马上就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斯大林却表示这些武器要按成本费由中苏两国“共同负担”,中国按“出厂价五折”付钱。鉴于当时中国经济困难,无力马上付款。苏方所供武器算作对华贷款,年利为1%。这若是按和平时期的交易可算是优惠,然而与苏联宣传的慷慨无私却不相符。当年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审看宣传文稿时,凡是发现有称“苏联的无私援助”一词,都会提笔把“无私”二字划掉。
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共同负担”,就是中苏两国各出一半的钱。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斯大林也曾无偿提供过部分装备,主要是为了弥补双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态。此间苏联提供的陆军装备,几乎全部是二次大战用过的旧品。如苏军已装备AK—47自动步枪,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苏军已逐步用T-54坦克换装,便把淘汰下来的3000余辆T—34运到中国,许多车体上还留有对德作战时的弹痕,只是刷上一层新漆。苏联起初对华提供的7个师空军装备,有6个师配备米格—9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出而感到不满意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这种飞机无法同美军F—84交锋,更不能抗衡F—86,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才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毛泽东道歉,并无偿送给中国372架米格—15。中国接受苏援第一批武器后,将3个师装备无偿转交朝鲜人民军,斯大林闻讯后为显示其更高的风格,决定再无偿对华援助20个陆军师的武器。1952年,苏联决定将60架伊尔—28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卖给中国,这也是斯大林在世时少有的几次对新中国提供的现役新式装备之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
中国对苏武器欠款额虽不算多,却在两国关系中产生过不愉快。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实际上是保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战,不仅付出大批人员牺牲,而且对朝鲜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苏联提供的多数武器还要按“五折”记账,在当年习惯于军事共产主义的中国领导人眼中,自然显得风格不高。不过中国得到这些武器毕竟使入朝作战有了重要保障,其中部分武器特别是战斗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新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学会掌握这些武器,对迅速提高自身的战术技术水平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也说过:“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截至1954年,中国用苏制武器和仿制品装备了106个步兵师、18个地面炮兵师、8个高炮师、3个坦克师,换下来自十几国的杂乱武器,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军装备标准化、序列化,并由几乎是单一的步兵发展为诸军兵种的合成军。彭德怀对这一装备进步曾总结说:短短几年超过了旧中国几十年的建设。
中苏关系破裂后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曾出现一种传说,即称斯大林时期援华慷慨热情,赫鲁晓夫则扮演了撕毁援助合同和“逼债”的角色。其实,若是仔细研究历史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质量最高、意义最重大者,恰恰是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共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以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