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文史月刊》 2012年第6期
毛泽东的表弟文强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参加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过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川东特委书记,后脱离共产党,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和国民党军将领,参加淮海战役时被我军俘虏,在狱中呆了26年,1975年获特赦。
出狱后的文强赶上了打倒“四人帮”和改革开放,感觉“生活很愉快、很正常”,先后担任过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他积极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开展海峡两岸的交流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贡献。
一、“那时毛泽东的苏区只有12个县,我负责23个县,是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1907年,文强出生在湖南长沙西麓(今望城县金良乡)一个书香之家,据传是文天祥第二十三代孙。父亲文振之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人均有交往。姑母文七妹是毛泽东的母亲。
文强自小称呼毛泽东为“毛大哥”,与毛家小弟毛泽覃是同学,两人关系最好。毛泽东比文强大14岁,爱跟文强开玩笑,文强生性倔强,常与毛泽东争辩。
1925年6月,文强在长沙艺群美术专科学校就读时,毛泽东的同学夏曦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建议他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靠着变卖母亲给他缝在衣服里的一个金圈子做路费,他带着毛泽覃等人,乘船从水路抵达广州。
8月,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及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李大钊的侄子李运昌等人成为同学,做了他们的班长。一次,林彪枪支走火,他还与林彪打了一架。
1926年1月,文强与林彪、周恩寿等人一起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是监誓人。不久,国民党二届中央监委邵力子介绍他加入了国民党。于是,文强与当时黄埔军校的许多师生一样,成为国共合作时期特有的“跨党”学生之一。
在黄埔军校,文强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精英,除周恩来之外,邓演达、彭湃、恽代英等人均给文强上过课,他们对于坚定文强的革命信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共分裂后,文强毅然公开了共产党员的身份,退出了国民党。
1926年7月,第四期黄埔生提前毕业,参加北伐战争,文强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大队,做宣传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杨森应声“变脸”,在军内实行“清党”,文强和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紧急撤离。
8月,文强在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贺龙领导的二十军第三师党委成员、少校特务连长。起义失败后,随起义部队南下,在广东省潮州、汕头等地与敌激战被打散,文强带着十几个人逃到了香港。他们身无分文,靠做轮船搬运工挣取路费,几经辗转回到上海。
鉴于白色恐怖严重,党组织要求他们回家潜伏待命,于是文强回到了老家长沙。当时文强的革命信念是坚定的,曾写下“人生逆旅何须记,柳暗花明笑里眠”等诗句。
在潜伏的半年里,文强多方寻找党组织,但杳无音讯,于是他决定冒险到四川找党。
1928年春,他用母亲给的另一个金圈子做路费,到了四川万县、重庆等地,见当局盘查很严,赶紧又跑到成都。
正当文强旅费用尽时,巧遇黄埔军校同学、时任中共川西特委兵委书记的廖宗泽。在廖宗泽的帮助下,文强重回党的怀抱,才干得以施展,一步步走到了党的重要领导岗位。1929年,任中共四川江巴兵委书记、四县行动委员会书记等职;1930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代理书记、川东特委书记,管辖23个县。文强在口述自传中曾自豪地说:“那时毛泽东的苏区只有12个县,我负责23个县,是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7年后,在文强再次遭遇挫折、走投无路时,已变身“国统”特务的廖宗泽再次出手相助,这次却是将他推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二、成为战犯,拒绝悔过
1931年6月,文强被叛徒出卖被捕,后经党内特工相助侥幸逃脱。
四川省委当时正贯彻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方针,实行“怀疑一切”、“残酷斗争”,甚至以对敌斗争的方式对待党内同志,活着归队的文强自然成为重点怀疑对象。
审查一番后,文强被指“有失节行为”,受到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
备感冤屈的文强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他愤然留下一封信给省委主要负责人,携任四川省委妇女部长的妻子周敦琬负气出走。信中称:“我们暂时离开你。你革你的命,我革我的命。Goodbye!”
夫妻俩到了上海,四处寻找他们最信赖的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想请他主持公道,但始终找不到。他们只好返回长沙老家,以做老师和报刊编辑、记者谋生,从此脱离了共产党。
1935年,文强写的一篇批评文章惹来杀身之祸——湖南省主席兼四路军总司令何键下令将他抓捕法办。文强闻风而逃,东躲西藏一段日子后,找到了廖宗泽,求他帮忙消灾避祸。此时的廖宗泽已脱离共产党,进入了国民党军统局。他把文强推荐到浙江中央警官学校任职,并把他引见给军统特务头子戴笠。
戴笠见曾经的中共高干前来投靠,不禁喜出望外,力邀文强加入军统局,并先后任命他为中校指导员、参谋本部上校参谋,后来还让文强给刚从俄罗斯回国的蒋经国授课,点评近年的中国形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