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新华社 蒋跃新/图)
北京人大附中,夕阳西下,学生们放学走在校园里
成都重点中学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小升初” 考试后,家长夹道迎接学生 (华小峰/图)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高中“国际班”日趋火爆,不少学校打出“中外合作”“国际精英教育”“世界名校录取”的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前往就读。然而,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不仅收费昂贵,而且教学质量堪忧。专家呼吁,“国际班”泛滥之风亟须整治,选择留学需要谨慎。
“十一”以后,父亲为孩子做了一份简历,附上各类证书,足有40页,给首师附中、北京八中、西城实验中学各送了一份
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优质学校”,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择校成为整个家庭人力、物力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动员
每周五下午4时许,等不到下班的时间,张勇(化名)便挤在中关村南一街的人群中,张望着儿子走出校门。周末晚上,等待他的,是带领四年级的儿子去附近一家培训机构上奥数班――今年8月,北京市教育部门已经叫停了奥数班,但风头一过,情形依然。
急匆匆和孩子找一家菜馆扒完晚饭,张勇带着孩子挤进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阶梯教室,四五十个孩子坐在最前面,六七十名家长坐在后排,“有些孩子甚至是双亲陪读。”张勇和众多家长一样,挥动着手里的笔,比前排的孩子更怕漏掉重点。
距离孩子冲刺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几所万众瞩目的名校,还有两年时间。张勇和妻子已经开始带领孩子无休止地赶场各类培训班。
“这实在不算什么,我们全家都能接受,和我们一样的家庭多的是,谁不这样,谁就失去入读牛校的机会。”张勇说,这是他们一家第二次备战名校了――4年前,他们就是这样,把大儿子送入人大附中西山分校。
张勇倒背如流地细数着几所名校的特点,期间接电话与妻子商量周末的分工。“我们这种丝家庭,递不上条子,父母又不在学校的共建单位,那就只能靠占坑了。至于能不能碰上名校,尽了人事之后,就是听天命了。”
一个校长的名校
名校在张勇这样的家长眼中,是天;名校校长在他们眼中,便如同玉皇大帝。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便是这个角色。
在与杨东平“隔空骂架”后那个周三,刘彭芝接起电话,听说要采访,就语气急促地抱怨开了:“我头顶着四十多个头衔,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时间接受采访?”刘彭芝说得没错,要完整叙述她的头衔,需用将近四百字。
作为校长,67岁的刘彭芝喜欢用“反革命”一词,时时在公开场合动情落泪。
她骄傲地在研讨会上介绍人大附中开设13门外语,遭到多名普通中学和农村中学校长的质疑,她委屈地流泪,说:“我把学校办好还成反革命了?”
在人大附中教育实践报告会上,说起该校奥数特长遭外界批评时,刘彭芝又数度哽咽,喊出“奥数不是反革命”的口号。
刘彭芝早过了退休的年龄,可她仍“坚守”岗位,不忍离开。
已经离开人大附中数年的前任副校长王金战将刘彭芝奉为“人格高尚的圣人”;而兄弟学校的老师则会窃窃私语地议论:“听说刘姥姥(刘彭芝)实行的是‘文革’式管理……”
数学特级教师刘彭芝从1989年起任人大附中副校长,同时担任人大附中在数学实验班基础上创办的“华罗庚数学学校”校长,该校成为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由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组成,超常儿童的培养成就了刘彭芝的巨大荣耀,也助其在1997年通过“民选”,成为人大附中第九任校长。
2004年,“华罗庚数学学校”改名为仁华学校,它为人大附中遴选最优生提供了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平台,助推人大附中晋级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学校,而刘彭芝也随之成为人大附中校史上的功臣。
在学生眼中,刘彭芝看起来像个不甘落后的可爱老太太。“全国百个示范校的校长来参观,操场前后左右站了乌压压一片。老刘又开始宣传我们的牛校。大致意思如下:我们学校现在建设得已经非常好了,不过我们要更好。所以我们现在打算搞那个网,弄一个网,宣传我们学校。另外,我们还要动用其他的关系。我们有很多同学家里是这方面的,都非常厉害。有北京电视台、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你们就回去和你爸妈说,帮我们打打广告什么的……一百个校长底下站着……我们这个关系户大校啊!老刘可真坦诚得可以了。”
“2000年,人大附中50年校庆前的一次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刘校长面对当时正在兴建中的食堂说:人大附中是一所面向国际的现代化中学,可是现在,我们的校园非常落后。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改造了。比如,食堂,原来的太差了,我们就给炸了,重新盖一座现代化的。校门也比较寒酸,我们马上也要炸了重新盖。等有点钱了,就把操场后面的这排平房给拆了,高中楼也太差了,咱也要炸了重新盖一个。宿舍楼我看也不行,也得炸了重新再盖座新的。咱以后还得有游泳馆、文体馆什么的,不过我现在还没想好盖哪儿呢。”
尽管“在场学生都笑喷了”,但刘彭芝用两年的时间,实践了她玩笑般的诺言。
1998年,刘彭芝接任校长后的第二年,北京市按照教育部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实行初高中分离。但仅仅两年后,人大附中的初中部就得以恢复,加上原本的仁华学校超长实验班,人大附中很快异军突起。20%-40%的“北清率”(考入北大、清华比率)一直令人叹为观止。2012年有180人考上北大、清华,是一些省份总额的四五倍,这也成为“学龄家庭”争相追逐的最大驱动力。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