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接近冬眠的村庄在等待来春的开发决定。凭靠一位前村民获奖,它终于找到扯开大步前行的灵魂。在这里,送书是经济,卖书是经济,种高粱是经济,不种高粱是经济,圈地是经济,上访是经济。而高密市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人流为零。
这个冬天,本刊记者租住山东平安庄村一个月,此间的高密,孕育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高密,文学是最缺席的东西。
本刊记者 李岩 发自山东高密(刊于《南都周刊》)
(摄影:李岩)
上
花掉3千多块钱后,二哥管谟欣把莫言旧居本已破败不堪,又被访客加重损坏的南墙和东墙修复原状。复建的墙体实际上是原来的加强版,里面垒进了当初不曾有过的砖块,而外层仍然糊以黄色的廉价土胚,后者天然具备做旧效果。
鲁G和鲁V仍是当前平安庄村外来车辆里的绝对主力,它们在旧居背后的停车场上逗留的时间,大都不超过15分钟。
这两块牌照属于山东潍坊,就时间成本而言,人们从潍坊,其实更多是从其辖下的高密,自驾来到村里游览,所费周折是最少的。
多数来者,无论其车牌号如何,都不会在村里停留多久,原因很简单:旧居里实在没啥可看。
家住平安庄外的村支书高志军这段时间在莫言旧居出现过好几次,尤其在有上级领导组织公务旅游的时候。平安庄所属的疏港物流园区共有17个村庄,莫言获奖,它现在是里面名气最响的一个。有次,高志军在旧居的院门口被一位杂志社记者连珠炮一般发问:这个村和别的村有什么区别?以前没有,那现在有什么区别?现在没有,那以后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当一个生于农村的天才获得了具有莫大国际影响力的殊荣,那他的人生原点以及童年轨迹所在,究竟会发生什么?这样的问题太容易让媒体沉迷。
2012年11月到12月,我带着类似的疑惑,两次来到平安庄村,住在莫言51岁的堂弟管谟策家中。在这期间,美国选了总统,中国换了主席,而平安庄的变化着实乏善可陈。
长久以来,高密不仅是这个山东东部县级市的地名,也还是这里的地下水的含氟量。这直接导致村里人的牙齿都不太健康。枯藤老树黄牙,是冬季平安庄最常见的景观。
没有路灯,虽然村头桥上的新漆可鉴,但落日才是主宰性的生物钟。七点一过,村里就深陷漆黑。莫言旧居和管谟策家只隔着几十米长的一小块杨树林,倘若没有电筒,往返也殊为不易。
上午,村里有半天的自来水供应,而唯一的浴室仅在周六日开放。刚刚在莫言旧居院子里挖出的简易茅坑,卫生程度也很难让城里人满意。
与有荣焉的大红横幅仍然四处可见,当它们挂在刷着标语的农家院墙上,连起来读效果是这样的:政府奖励享晚年,计生家庭笑开颜。热烈祝贺家乡作家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施肥金沂蒙,年年好收成。
横幅一点也不解决实际问题。管谟策对我说,村民都很希望外面来人,带来经济收益,但更重要的,是让村里借此治理环境,上马一些基础建设。“莫言生在平安庄,平安庄再没有一点好处,大家倒过头来还是骂莫言,是不是?”
最近几年,平安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甜瓜和玉米种植,保守算下来,每亩收益6千块。而一旦换种高粱,这个数字就要减半。地方政府当前对莫言故乡的旅游开发计划闭口不谈,出口成祸的“6.7亿投资万亩红高粱”事件已经把他们折磨得生死疲劳。这里的官员还不像大城市里的同行们玩得转采访,经得起质疑。
管谟策相信,不管开发计划如何,都不会在冬天公布,因为这个时间段并不适合开工建设,所有解答要等到明年春天揭晓。但无论如何,平安庄已经不容分说地成为全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地方。它简直成了图腾,而不是一个村落,这里的一草一木带着土气,都早已被过度诠释。
莫言获奖后不久,有记者找到管谟策,问他对村里将要大面积种植高粱作何感想,那是他头一回听说这事,一下子搞不清状况,只能说:“可能当领导的眼光看得远吧。”
和中国的很多领域一样,一个村子怎么开发,村里的人并不能够施以影响,村民们也不认为自己应该施以影响。你问村支书,他也说“看上面”。
管谟策看不到上面,他只是个商贩,在村口的良种直销处经营种子和农药。每天看着游客乘坐的汽车从店门外开过,他有了让媳妇在莫言旧居开个书摊的想法。
进货渠道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电商显然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他们在高密生活的儿子可以上网下单。但无论我如何强调某几家网络渠道的可靠性,第二天在饭桌上一聊起来,他们还是担心盗版。“在莫言旧居卖盗版书,会让人笑话。”
11月11日,与书有关的另一项活动抢先在这里举行了。在莫言旧居的北墙上,出现了一条横幅,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赠书仪式。下午3点,捐赠者乘坐两辆中巴而来,大约有20人左右,每个人都背着相机或摄像机记录着自己的这次善举,但他们一共只拿来了14本书。村支书带着音响设备来给他们捧场,村里的孩子们则被安排在仪式过程中扶住墙上的那条横幅。
仪式从头到尾进行了5分钟,跟横幅合影之后,捐赠者们又乘着中巴很快消失。村支书把那一摞书放进轿车里带走,没有一个村民知道他们获捐了几本书,以及,这些书其实和莫言毫无关系,多半是捐赠单位编著的《大地文学》。
在我第二次来到平安庄的时候,管谟策很高兴地告诉我,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潍坊的一家新华书店,可以为他提供莫言著作的货源。进货价与电商的网上零售价区别不大,但有一个优越条件他绝对无法拒绝――余货可退。
书尚未送到的一天下午,管谟策带着我到隔壁村看望一位他的老朋友。那是一名本地企业家,名叫张本玉,他的工厂生产塑料包装制品,规模将近40人。我们在总经理办公室的会客椅上坐下,房间里摆着很大的一张电脑桌,墙上贴着中国地图和山东地图。管谟策用不少时间对这位“经济致富带头人”的商业头脑和商业道德进行了一番恭维。我于是问张本玉对平安庄开发旅游一事有何高见,他变换着顺序,不停重复着两句话:按照党的要求开发,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人民。
张本玉今年63岁了,他生于1949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