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日前很痛苦惋惜,为他在清华的学生博士萧杨。这个他心中“最有天赋的学生”,最近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选择到中学做数学老师,这让他觉得是“大材小用”。
清华博士做中学老师,在现实中太罕见,给人感觉是“落差”很大,容易让人觉得是“人才浪费”。但我想说,祝贺这个逃离科研的博士吧。
科研、学术,听起来很宏大,很神圣,容易让人想到高远的价值意义。但绝不是搞科研学术的,才叫“人才”。在当前这个学界充斥种种潜规则,学术研究存在严重造假的社会,很多时候极其工具化与功利化的“搞科研”,恰恰就是浪费人才,浪费生命。“人才”,这两个字,排在前面的是“人”,后面的是“才”。梭罗说,“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公民”。作为个体,首先就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来寻求自我价值实现。一个人,也只有注重内心,活在真实中,生命才不至于被浪费。清华博士也好,中学教师也好,自己喜欢做什么样的人,那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现在,祝贺你,萧杨,你终于懂得告别此前被支配的人生,来寻求真实的自我,实现个体价值了。要知道,对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来说,越是个体的,那才越是社会的。
那些还是没有回过神,缓过劲的人们,真的不要再去搬来那些公共意识中的价值选择,来试图改变别人的命运了。在一个多元文化价值的年代,不要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捆绑别人。每个人最需要的,就是回归真实的自己。好好聆听一下这个博士真实的内心吧。
“我已经厌恶科研了!”萧杨一再这样说,“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别把中学教师不当人才。古今中外,多少专家学者都曾做过中学教师。朱自清、叶圣陶、夏丐尊,还有大哲学家黑格尔,不都曾在中学校园工作过吗?中学是人生必经的重要阶段,教师同样需要“专家”。做中学老师对萧杨来说,完全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大的公共价值。
也别把博士就一定当成人才。中国是绝对的论文大国,但太多失去价值信仰的论文,并没有让中国成为最一流的学术大国。反而不乏一些扛着学术旗帜和顶着学位头衔的学界混混,胸无碗墨,庸常之极。学术应该成为信仰,而不是工具。一个人背离真实的内心,背离自己的兴趣,忽视人性的真实感受,那是极其可怕的。
博士首先是人。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博士被一种集体意识与学界权威严重捆绑了,失去了本心。萧杨这个曾经的学界宠儿就说,“我只是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这种听话,意味着兴趣遭受压抑,偏离独立意识,失去自由人格。被这种学术机制和氛围扭曲的人性表现,还有太多太多。比如,很多女博士被称为“灭绝师太”,成为很多男人望而却步的“剩女”,这背后,不只是因为她们太有个性了,还有她们被迫错过的人生。
其实,在清华博士萧杨做中学教师之前,著名的北大才子柳智宇早就遁入空门了。柳智宇不但放弃拿全额奖学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还选择到古刹龙泉寺修行。才子内心透彻,知道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才是最好的人生路。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现在,萧杨选择做中学教师,绝不是人才浪费,而是人才回归人本身。由此引领人们“生活在真实中”,不论对科研,还是教育,都是好事。
因此,还是让我们祝贺这个逃离科研的博士吧。(作者:单士兵)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