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丁大伟 纪双城 青木 李珍 莽九晨 王刚 陶短房 ●本报记者 段聪聪
“因为一个座位引发‘血案’?”当《环球时报》记者和英国一家出口贸易公司的经理杜本斯聊起最近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地铁或公交车上发生的各种争斗、殴打甚至因此猝死的事件时,这名正准备到中国开展业务的生意人惊讶得不敢相信。不过,在中国,类似的“抢座”事件似乎再正常不过:如果完全遵守秩序和规则的话,你站上几个小时也可能上不了一趟地铁或公交车。除了座位外,中国人“抢”的还有紧俏商品、名牌学校入学指标、价格一直上涨的楼盘等。一些常来中国的外国学者说,只有亲眼把中国13亿人口与其拥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做对比后,才会明白中国人为何“竞争意识”无处不在。不少学者认为迅速增长的经济会缓解这种资源紧张,但中国更应关注“社会财富和信息的不对称”,并且从小进行细致的公民教育,这样才不会造成民众事事争抢的“脆弱心灵”。
为抢座发生“血斗”,值吗?
“抢座”这两个字近些天来不仅是中国网上议论的热点,也成为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轨交3号线车厢内的持械伤人案,北京地铁内老人与年轻人争吵后猝死,广州地铁老人与小伙子互殴“血洒车厢”,原因之一都是为了抢座或人太挤。“血斗”,韩国《朝鲜日报》、《每日经济》、韩联社等媒体近几天纷纷以此为标题进行报道。韩国《首尔新闻》的标题称,“乘地铁因抢座,老人和青年发生‘血斗’”。对此,有韩国网民留言称,“为一个座位发生流血事件,值吗?”还有网友说,曾经在中国出差时看到公交上5名中国妇女因为座位问题争吵不休,现在为抢座连老人都不尊重,难道“君子之国”已经变成这样了吗?
尽管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对近来中国一些城市发生的“抢座血案”感到震惊,但在曾来过中国的老外看来,因抢座而发生“血案”并不偶然。《环球时报》记者的西班牙同行阿尔贝托曾经来中国旅游过一个月。他对记者说,当时他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旅游,无论在公园还是博物馆,几乎每个地方都是人流如织,长城上人们更是摩肩接踵。对他来说,中国的13亿人口以前还只是一个飘在云里的数字。在中国旅行了一段时间后,他对这个数字有了直接感受。他说,自己在北京坐了几次地铁,简直像在挤沙丁鱼罐头一样,在那样拥挤和嘈杂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座位甚至为了上地铁而发生摩擦完全可以理解。阿尔贝托说,在中国旅行的时候,他感觉中国人走路都很快,这反映中国的生活节奏很快,在长时间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人们也会比较容易着急。
德国电视1台驻华记者几周前特别体验了中国的公交。报道称,在中国大城市的公交、地铁站台总能看到排队候车的队伍,但一旦车进了站,情况大不相同,甚至会变得“恐怖”:刹那间,所有人会一起冲向车门,也不管车里的人能否先下车。没有“抢挤”经验的人,恐被这排山倒海的阵势吓倒。报道称,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抢座”有时是迫不得已的。中国大城市街头总是充满拥挤的混乱场面。为此,中国政府正试图让市民学会谦让和守秩序:志愿者帮着维持车站的秩序,每个月11日被定为“排队日”,但可惜效果并不大。文章作者最后半带调侃地写道,“既然大家都挤,那我也挤吧,否则永远上不去车了”。
中国人到底怕错过什么?
实际上,中国人“抢”的不仅仅有地铁或公交车上的座位,还有紧俏商品,限额录取的名牌中小学入学指标,以及价格上涨的各类楼盘。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页上,记者用英文输入“中国人”,“急躁”等关键词之后,立刻弹出了近2000条报道和评论,其中不少都是关于中国人时下心态的报道:有中国人对时下周边局势发表的“军队还愣着干嘛”的言论,也有食品价格涨了一些就称“日子没法过了”的抱怨。在一年多的调控后,中国一些城市楼盘价格刚有下降,就很快会吸引来一批购房者,导致价格再次回升。
英国《卫报》称,中国人眼下“拼抢”最厉害的要数子女教育。一些大城市知名中小学的入学资格都成了家长竞争的目标,甚至幼儿园录取也要进行面试。中国家长则带着孩子在各种辅导班之间来回疲于奔命。今年夏天,上海一个收费10万元的暑期班声称能够让孩子学会20秒钟读一本书。但10天后家长发现孩子的“特殊能力”并没有被开发出来。该报道称,这样的拼抢反映中国人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迫切心情。
这样的心态让许多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拼命“抢位”。今年国庆节期间,一篇微博引起众多转发和评论。该微博称,从新加坡到民丹岛要坐渡轮,乘客八成以上是国内来的同胞。闸门一开,大家争抢着涌向甲板。被裹挟在人群中两位老外对此惊讶不已:“这船难道不会等我们吗?”“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吗?”该博友称,他一边被后面的乘客推着向前冲,一边苦涩地回味着这两个问题:手里握着船票的争先恐后的中国人,到底怕错过什么呢?
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马埃斯特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有关中国民众“抢位”消息听起来有些夸张,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国庞大的人口对各种物质资源和公务服务资源形成了压力。马埃斯特罗表示,中国30多年来发展非常快,国际上只注意到了中国现代化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其实中国的许多民众距离脱离贫困还没有过去很长时间,许多民众对以前贫苦穷困的历史仍然记忆犹新,这种记忆促使他们在面对可能比较稀缺的资源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去争抢。
韩国《中央日报》原驻北京特派记者张世政曾在中国工作过5年多,他对记者称,中国人对很多事情都有“抢”的意识,不仅因为中国人多,资源相对不足,还在于经济高速增长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十分急躁,并产生一种争强好胜的意识。张世政还说,中国的学校和家庭对传统美德的教育远远不够,也没有在公共场合应该约束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国民教育,中国人这类事事争抢的习惯也就越来越盛。
一位从事中日间贸易多年的日本朋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人也曾为争抢有限物资而疯狂过,在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物资配给制出现抢购各种生活物资的现象。现在翻看当时的黑白影像资料,可以看到百货店还没有开门,日本主妇就在门口排长长的队伍,店门打开的一刹那,所有人一起拥进去,画面很像如今中国大城市上班高峰时的状况。
是资源缺乏还是素质缺乏
《法国看板》杂志不久前的一篇文章称,中国游客即使在国外也会争先恐后地登上或跳下旅游车,在酒店争夺被认为具有吉利意味的房间号码,在餐厅争抢免费提供的面包,在百货公司和专卖店柜台前争着抢先购物。文章称,中国人数量庞大,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只是少数人不注重公共道德,但由于绝对数量不少,仍然会引起关注。另外,中国人曾经历过长期物资匮乏的岁月,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一些“唯恐慢一步就抢不到”的习惯,这些习惯并非因生活开始富足就能一下子克服。文章同时称,应该看到,中国人还是很要面子的,对于这些负面行为,最激烈的抨击往往出现在中国人自己口中和笔下。这和同样评价负面的美国游客满不在乎的态度不同。假以时日,中国人上述现象会慢慢改善。
日本学者北条博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都在加快,但相应的很多城市建设、交通容量扩充、公务服务功能健全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这也使得现在总是城市资源出现供小于求的局面,才会让民众总是感到不安,从而出现争抢的行为。北条称,除了保持经济增长以增加资源供给外,中国更应关注“社会财富和信息的不对称”,建立更公开、公平的机制。比如中国媒体曾报道廉租房大多数被富人和官员亲属买走,真正收入低的人反而得不到。社会信息的不对称也让谣言满天飞,令民众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对于中国人的“抢座”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这些争抢行为与占有资源多少没有太大关系。他质疑说,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中国现在比比皆是的浪费现象哪里像资源少的国家?根本是社会风气不好。对于这些行为,需要对公民不断加强教育。
在深入探讨“抢座”现象产生的根源时,中国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教育。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左凤荣说,中国社会富裕了,按说人们应该更讲理,但中国人现在追名逐利心太盛。她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失败。目前中国教育讲大道理太多,空洞的东西太多,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没有告诉孩子具体应怎么做、如何做才能不影响到别人等。张车伟说,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教授社会规范和基本准则。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比传授知识的重要性低,而应该同等甚至应该更重要。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