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媒体报道,10月20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而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
冯骥才援引的是官方公布的数据,真实性应该不容置疑。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跑腿的媒体工作者,我对此也有所了解,知道村落消失绝对不是一时一地发生的偶然事件。不过,村落消失这种现象到底是福是祸,可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了。
冯骥才对村落的消失忧心忡忡,他认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因此,他提出要“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要“保护”,首先得搞清楚,在现代社会,村落为什么会相继消失?根据我多年种田的经验,原因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城市边缘的村落逐步被城市“兼并”,最终成为后者的一部分;一种是农村人不断到城市去工作、生活,不再回来,当老一辈人逝世后,该村落就自然“死亡”消失了。
归根结底,其实一言蔽之:村落消失其实是城市化的结局城市化好不好,也是一个争议颇大的话题。
显然,冯骥才认为村落消失是“祸”。他的想法对不对暂且不说,先来说说我的故事。
笔者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从懂事开始,奶奶就教育我,“好好读书,长大了坐藤藤椅。”奶奶没什么文化,也没见过大世面,只会把城市生活笼统地说成“坐藤藤椅”。跳出农门当城里人,成了奶奶对我最大的希望。
住在农村里,怎能不干活?插秧便插秧,收稻便收稻,挑粪便挑粪,挖田便挖田。每当扛着比我还高的锄头在农田里挥汗如雨时,我就想到了奶奶的希望到城市去生活,是那时候的我能够想到最幸福的事。
后来,我终于洗脚上田来到城里,做了一名城里人。在城里生活N年后,我渐渐习惯了进门脱鞋,便后冲水,买菜讲价的城市生活。偶尔去农村吃吃“农家乐”,看看“农夫春耕”和“牧童晚归”,倒还觉得蛮新鲜。这时候的我,对“城市化”的想法就有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大伙儿都挤到城里来,农村空无一人,我们城里人又到哪里去看“农夫春耕”和“牧童晚归”?至于这种想法对农夫和牧童来说是不是公平,就不知道了。
而更深层次,不足为外人道矣的想法则是:如果农夫和牧童大量挤到城里来,就会挤占城市的公共资源:把马路变得更窄,把学校变得更挤,把公交车弄得更脏。还是让他们呆在农村为妙……
不过,我不认为冯翼才也是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我相信这位知名作家是真心想保护“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不过,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就像“农耕文明”曾经取代“洞穴文明”一样,“工业文明”必将取代“农耕文明”。将来,还会有更高的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所以,无需为“农耕文明”的中断悲悯。否则的话,你可真得要“日坐愁城”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必经之途。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就不说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曾经有过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历程。在这个城市化历程里,村落消失,农民洗脚上田是常态。数据显示,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超过10%。换言之,如果中国始终要保持7亿农民的话,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基于上面两条,我的结论出来了:村落消失,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同时,我建议反对这个结论的朋友,在这些村落没有消失之前,离开城市去那里住一段时间。无需太久,三五年即可。当然,如果你从此就住在村落里不回来了,我也愿意乐观其成。反正城市也太挤了不好意思,我又自私自利了。(作者:何仁勇)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