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0月的一天,陈锦华正在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开会,意外接到了江泽民的电话:“那个材料我看了两遍,很好,很清楚。我今天晚上要到辽宁去,还要带上再好好看看,还要再送给中央的其他同志看看。”
1993年5月12日,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会见参加“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的作用”国际研讨会的外方代表。前排右一为陪同会见的陈锦华。图/ 新华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网,作者:滑璇,原题为《市场经济前夜:一个通天的小材料》
直觉告诉体改委主任陈锦华,这份材料值得往上送。“如果正式送给中央风险太大了。老实说,我还是有担心的,毕竟这个岗位太敏感。”
1990年10月,在改革被质疑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风口浪尖上,刚刚调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体改委”)主任兼党组书记的陈锦华,组织编写了一个内部材料。
材料的题目叫《外国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和实践以及对中国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评论》。陈锦华觉得材料很好,值得送给中央主要领导参考。
当时中央各部委都有印刷厂,体改委因为机构小,没有设独立印厂,需要时就去国务院办公厅印刷厂。但去国务院办公厅印刷厂,手续繁多,要经过多道程序,材料有外泄的风险。
其时,陈锦华上任体改委主任才一个多月,立足未稳。他不想贸然为这份材料引出意外的麻烦,就想到了原工作单位中石化。“中石化的印刷厂条件也挺好,而且那里的人对政治不怎么敏感,对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兴趣。”陈锦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很少接受采访,经过记者不懈的争取,终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请求。2012年8月24日上午,他在位于全国政协的办公室里,向记者回忆了这段往事。
陈锦华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83岁的他,思路清晰,对中外典籍能信手拈来。他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事先发去的采访提纲上用红色、蓝色钢笔写下了许多要点,采访中,不时戴上老花眼镜,看那张写得密密麻麻的A4纸。
陈锦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他让秘书刘琦将材料带回中石化,当成“绝密件”印刷,并一再嘱咐,切实保密。
材料印好后,陈锦华亲自封装好,通过机要渠道,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各寄了2份,没敢送给别人。
什么是改革的“纲”
陈锦华后来曾说,担任体改委主任的那段日子,是“一生中面临困难最大的一段岁月”,压力特别大,体重一度减了10多公斤。
让他去体改委的决定,来得很突然。
1990年5月的一天,时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的陈锦华被叫到国务院开会,讨论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陈锦华觉得奇怪,一个不到20人规模的小型会议,怎么会叫自己去参加。
为期一周的会议结束后,国务院总理兼体改委主任李鹏和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找他谈话。李鹏说:“江泽民同志刚刚从上海过来,中央的事情很多,我实在忙不过来,我们想把你调来当体改委主任。”
陈锦华对此很惊讶,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坦承当时的想法:“一个礼拜听下来,我觉得大家都讲改革,但说来说去都是要改别人,把别人的权力划给自己,自己的权力是不能动的。我告诉李鹏,这个工作我恐怕搞不了,难度很大。”
两位国务院领导恳切地提出:“正因为改革的协调任务重,才需要调你来。”
两天后,分管组织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找陈锦华谈话。陈锦华说,他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改革工作很难做,“左不得,右不得,急不得,慢不得”。但他还是答应一试。
8月18日,中共中央下达了调任陈锦华为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的通知。
第二天,体改委秘书长洪虎到中石化总公司,要接陈锦华上任。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陈锦华担任体改委主任的任命还没有正式通过,陈锦华提出现在暂时不能上任,可以先看些内部资料,了解体改委的工作。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