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人电影演员苍井空退休之后,发现自己在中国很受欢迎,便在微博上频频向中国影迷示好,反应相当不错。直到前阵子伦敦奥运,她替中国健儿打气,才真正遇上了挑战。不少网友觉得她身为日本人,却为了中国市场出卖祖国,反过来给中国人喊加油,是很不爱国的表现;他们直呼她“卖国贼”。
被人骂“卖国贼”,问题就真的很严重了,因为这三个字在中国所有骂人的话里,大概可以被列入最具贬义的那一等。然而,它在公共言谈出现的频率又似乎有点过高,高到贬值的程度。你批评中国的政治模式,当然会被一些人骂做“卖国贼”;你拿外国护照,却跑回中国拍爱国电影,自然也有机会当上“卖国贼”;甚至你说中国羽毛球队不该在奥运让赛,在某些人看来,那还是一种“卖国贼”。
“卖国贼”的普及,也恰好反证了我们中国人对“爱国”的尊崇与执着。
没错,爱国的确是今日中国人最欣赏(至少在口头上)的美德之一。想当年有官员为了让全体港人放心回归,直言称“黑社会也有爱国的”,可见爱国之德甚至足以盖过不少非法行为。我还听过有人如此称赞一名女士:“她长得不好看,粗鲁不文,而且性格有问题,但她真的很爱国。”
托马斯·潘恩可能是世界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今人知他,乃因他是《常识》的作者,据说当时每一个华盛顿将军率领的士兵的背包里头都有这本小册子,时不时就有人在夜里拿出来诵读鼓气。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历史细节,那就是潘恩的身份——他其实是个英国人。
美国独立之后,潘恩名满天下,但他的生活并不如意,没在这个新国家混到什么显赫的职位。好在他的兴趣广泛,除了哲学与政治,他还喜欢桥梁工程,并且设计了一款新型桥梁,想把它推介给美国和法国。可惜两国政府与业界的兴趣都不大,客气接过他的草图,就没有什么下文了。为了实现他的新梦想,潘恩趁回英国看母亲的时候,顺便把建桥方案送到英国皇家学院,得到相当正面的回应。这是每一本潘恩传记里头都会提到的小细节,不值得大书特书。
可是等一下,他回英国?在他成功鼓吹美国独立之后?他怎么回得了国?他又是怎么回去的呢?我再三翻那些传记,没有任何人提到其中波折,似乎根本没有波折。反而大家都喜欢描述他回国之后的风光,说他和布莱克等人成为好友,是伦敦文人圈子里的红人;又说他在当年最流行的报刊上写文章,成功出版《人的权利》第一卷。直到法国巨变的前夕,这位一辈子和革命脱不了关系的狂热分子才又渡海出国。
当然英国政府后来还是受不了潘恩,是因为他后来鼓吹共和,建议一套由累进税支撑的社会福利主义,获得英国本土庶民的热烈回响,还启发了爱尔兰的独立运动。虽然白厅以煽动叛乱的罪名把他告上法庭,但从未执行法庭的判决。他们没有捉他入狱,也没有让他神秘失踪,更没有让他“被自杀”。相反地,他们的绝招是找人在媒体上和他笔战,鼓动百姓对他的仇视。
奇怪的不是潘恩,因为历史上出过太多为了理念而“卖国”的人物,他们总是因为自己心中的真理和正义,逆反执政者的立场甚至全国人民的情绪;奇怪的是英国,这个“卖国贼”的祖国。
细读历史,便能发现除了潘恩,当时同情美国独立运动的英国精英大有人在。例如保守主义者伯克,他曾经是潘恩的好友,欣赏后者在美国一事上的表现。后来的首相威廉·皮特,也是当年国会里头有名的“亲美派”,不只在理念上认同美洲人的诉求,在实利上也不压制美洲代表的诉求。伯克和皮特都是出了名爱国的人,只不过,他们对爱国的理解和两百多年后的中国人不太一致,同样地,对卖国的认知也和我们截然不同。
换一个角度看,像潘恩这种“不远万里而来”搞革命的人,我们过去大概会称他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
可见爱国和卖国的内涵既非普世,亦非永恒,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自有不同的看法。有趣的是,在失去了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之后,那个看起来“虚弱”到要动用舆论才对付得了异见者的岛国,才真正踏上了“日不落帝国”的道路。(作者:梁文道 评论家、凤凰卫视主持人,本文是作者财新网专栏中的一篇,刊于《新世纪》周刊2012年第34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