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2013年1月1日起,超市大部分食品将被强制贴上“4+1”及更多信息的营养标签,这被誉为“中国食品工业的革命”:从关注食品安全过渡到营养健康。
从2013年1月1日起,速冻饺子、包子、汤圆、虾丸、酱油等预包装食品如果没有食品营养标签将不得销售。 (沈井韦/CFP/图)
资料来源:卫生部官方网站公开信息。 (李伯根/制图)
喝一瓶可乐,你知道自己摄入了多少卡路里的能量吗?
在超市选购一包奶粉,除了比价之外,你会比较哪种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吗?
想保持苗条身材,只吃一包饼干果腹,你知道这堆不起眼的食品的能量和脂肪比正常吃一顿饭还要高得多吗?
如果你暂时还不太清楚,那么还有4个月的时间可以学习。2012年8月13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了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从2013年1月1日起,预包装食品企业必须给食品贴上含有营养信息的标签,这些信息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以及含有多少能量,简称“4+1”。
“这项重要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对指导公众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这样的做法在全世界七成以上的国家已经实施多年,但在中国却整整筹划了10年才得以强制实施。对通则的制定者来说,这是“十年磨一剑”,而一些食品企业则把这称为“中国食品工业的一场革命”。
《通则》的起草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所研究员杨月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通则》的出台与中国防控慢性病的局势息息相关,在此次要求强制标示的营养标签中,能量和肥胖相关,钠(食盐)和高血压相关,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相关。
实际上,营养标签的强制实施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工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保供应,到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时期的保质量,如今已经发展到保护公众健康的阶段。
姗姗来迟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2年,卫生部就开始了一项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研究项目。杨月欣回忆说,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调研国外的法律法规,其间发生的两件事让她印象深刻。
自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大头娃娃”的出现让杨月欣意识到,仅仅是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就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已经有74.3%的国家颁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法规。美国早在1994年就开始强制实施营养标签法规。
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杨月欣等专家提交了数易其稿的草案,然而在2005年的一场听证会上,营养标签的全面实施遭到了部分食品企业的反对。一些企业认为食品安全的问题尚未解决,又强制推行这么多要标识的营养素,对生产者来说是一种压力。
杨月欣指出,当时确有不少企业在检测营养素方面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政府相关机构的监管检测指标也着重在食品安全方面。
一番博弈之后,2007年卫生部颁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不具有强制性。
一位参与制定草案的专家亦指出,营养学界也曾考虑借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动中国的营养标签与国际接轨,结果也未能如愿。
“暂缓实施还是考虑了当时的国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国人习惯在家做饭,加工生鲜的食品较多,预包装食品占总摄入食品量比较少,因此当时对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需求并不是特别迫切。此外,朱毅指出,我国食品生产厂家“小、散、乱、多”,全国一千多万家食品企业中,80%的企业规模小于10人,这些小企业实施营养标签,需要一个缓冲期。
实际上,在2009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已经明确规定,营养标签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成为《通则》出台的重要依据。
此外,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以及饮食习惯的转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市场上的预包装食品。
在2012年8月13日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坦言,我国居民膳食中盐、脂肪、能量摄入偏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形势严峻。科学研究和国外管理经验证明,食品标签上的营养信息可以帮助公众做出合理膳食选择,可使居民减少饱和脂肪、胆固醇和钠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是预防膳食相关慢性病的良好手段,对全民营养教育和健康促进发挥重要作用。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