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陈富莲。 实习生 丁明 南都记者 陈坤荣 摄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苏维光。 实习生 丁明 南都记者 陈坤荣 摄
越南 珠海
越南珠海上世纪70年代末的越南排华风潮中,30万越南华侨扶老携幼,餐风宿露,被迫离开熟悉的家园,或怒海泛舟,或蹑足雷阵,北归故土。这30万归国越侨中,有8.8万安置于广东,其中近万人落户珠海,安身于华侨农场。此后,根据各自的禀赋、时运,展开了不同的人生历程。
上周六晚,珠海市越柬老归侨侨眷联谊会举办会庆。这个成立于2004年的联谊会,是当年归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华侨的民间组织,其中又以越南华侨为主体。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他们早已成功融入珠海生活,甚或“泯然众人”,但他们又坚持归侨的身份认同。个中况味,引人遐思。
在他们归国之后,中越两国经历了战争、边境冲突,终于坚冰消融、和好如初。但对于他们尤其是老一辈的归侨来说,乡关何处几乎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回到了祖辈的土地栖居,当年成长的家园如今只能游历。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一种更宏大的人生话题。
而今太平之际,就让我们试着叩问当年乱离的遭际,倾听他们“故土”与“故国”之间婉约的心曲。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大历史,就会发现,苏维光、邓伟富家族的迁居越南史,其实是两国千百年来民族交流、融合的一个典型切片。尤其是明末清初,鼎革之际,大批明朝政治性移民进入越南,聚居之地称为“明乡社”;而在法国人建立殖民统治之前,清朝商民亦源源不断地涌入越南。先来的“明乡人”和后到的“清商”一起,最终融入越南社会,成为越南众多民族之一―――华族(Hoa)。有数据统计说,在1970年代,中国在越南有100多万华侨,仅西贡一地就有60多万。
苏维光后来从事侨务工作。根据他几年来的统计,由1977至1979年,越南排华近30万人。这30万难侨中,大部分原为越南的山区农民,尤其以广宁省最多。广宁省是越南的农业大省,与中国广西十万大山交界。难侨归国后安置在江西、云南、福建、广东、广西五省区。其中广东安排了8.8万人,集中在全省33个华侨农场(如今23个)。至于珠海,那就是金湾区两大华侨农场。其中,平沙越侨4720人,红旗2690人。
逃难记忆
苏维光回来时一家7口人,最小的女儿才8岁。1979年的逃难记忆,她还依然记得。
在越南广宁省的农村“改造”了一年,几近绝望的苏维光接到通知,可与中国联络回国事宜。登记造册之后,越方派出解放牌大卡车,三四户人家挤在车斗里,一股脑儿拉走。一天一夜的路程,没有水喝,没有饭吃,也不让下车补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真是让人死又死,生又生”,苏维光说。
到了中越边境,对面就是广西洞中县,关口已经挤满了成千上万要回国的侨民。两国军人剑拔弩张,严阵以待。越方指了一条路,难民们小心翼翼从路上走过,绝对不敢行差踏错―――路两边都埋满了地雷,越战中的美军曾深受其苦,就连越南当地人放牛,一个不小心,连人带牛都炸上天去。
如果按照今天的说法,苏维光算是标准的“红二代”。上世纪30年代,他的父亲、舅舅都还是中共地下党员,受组织派遣,赴越参加越南民族独立战争―――1884年,法国控制了整个越南,将之并入法属中南半岛殖民地。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便以这时期的越南作为背景。
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援助下,胡志明带领北越军队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胜,再次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独立后,苏维光的父辈们留在越南,投身越南社会主义建设,担任过越南的公社党委书记、国企干部。周总理曾对驻越的华侨指示,要把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做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驻越的华人华侨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有的加入越共,有的和越南当地人通婚。
苏维光生于越南、长于越南,方块字的中文、拉丁化的越南文,几乎都是他的母语。帮助北越独立之后,中国和越南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同志加兄弟”(胡志明语)的蜜月期。苏维光工作时,正值中越蜜月期的高峰,中国不断派遣水产、农业、军事专家援助越南,他负责在旁翻译。
但没多久,越南国内排华声浪开始涌动。据载,越南驱逐华人由1977年开始,至1978年达到顶峰。1978年4月初,被驱赶回国的华侨每天达数百人,5月下旬增加到数千人。到1978年8月,就有16万华侨被驱逐回中国。被赶华侨在离越途中受尽折磨和凌辱,不少人还被无故殴打,有的人甚至遭到越南军警开枪射击,被打死打伤。这样说来,能够全身而退,是苏维光的幸运。
苏维光是身居“高位”。而更多华侨当时是农民。70年代末期,越南制定了“净化边境地区”计划,大规模驱赶中越边境的华侨。邓伟富一家就受此计划影响,越南人给了他们两个选择:要么回国,要么迁居越南内地,离开边境。最终,他做出了和苏维光、邓朝礼一样的选择―――回国。那也是在1979年。
邓祖籍广西防城港,1910年代,他的祖父携全家赴越南务农,邓伟富就在越南出生。在越南广宁省下居县,邓家种水稻为生,兼种番薯、玉米,以作物交租,有自留地。下居县大多是华人,仅仅广西邓氏一脉,就可以组成一个大队(上百人)。
邓伟富在越南就是农民,来到平沙,感觉无甚变化,同样务农,只是作物由水稻变成了甘蔗。他在越南时将近12岁才开蒙读书。到了珠海,14岁再继续中断的学业。待读到初中,已然20多岁,比一些老师高大,排队的时候显得特别突兀。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