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对于毛泽东的个人评价,也是这次争论的焦点,大家对他在民主革命中的功绩分歧不大,但对他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实践则颇多非议,而这些问题又和毛泽东的为人、行事作风相关。有人就指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不是为了反修防修,而是以整人开始,整人告终。
1981年,邓小平、华国锋、胡耀邦、陈云、李先念等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摘自《告别“文革”:“历史决议”是如何炼成的?》,全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2年第7期
除了历史问题,起草小组能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和现实密切相关,就是要把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四年这一段写到《历史决议》中去,这个问题又绕不开对华国锋的评价,此时的华国锋,还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因此,这一段最初只写了6行100多字意思了一下。
到了9月10日,一个完整的决议稿写出来了,当日发给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这一稿中关于“文革”的论述占全稿将近三分之一,对毛泽东的错误,尤其是发动和领导“文革”的错误进行了否定评价,可以说是整个《决议》中最受人关注的部分。在座谈会上,胡乔木讲了历史决议中一个份量很重的新论断,那就是“文革”的性质——不是革命,而是内乱。参与起草工作的龚育之回忆了 “革命”变为“内乱”的思路扭转:“它叫‘文化大革命’,后来又说是政治大革命,可是,它不但在文化上、在政治上不是什么‘革命’,在任何意义上也不能叫‘革命’。那么,能不能说是反革命? 林彪、‘四人帮’是反革命, 但整个‘文化大革命’不好说是反革命。也不能说是一场阶级斗争,哪个阶级同哪个阶级斗呢? 只好叫内乱,是一个特殊的局面。”
说明了毛泽东的错误, 这就为完整、准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难题。本来,关于“文革”的危害和毛泽东的错误,在小组征求意见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若水认为,在《决议》里不要写“毛泽东思想”,只写“毛泽东的思想”,这样可以既包括他正确的思想,也包括他错误的思想。后来胡乔木提了一个办法——把“毛泽东晚期的思想”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社科院副院长周扬认为“晚期思想”就不容易区分其和毛泽东思想的不同,而且还会发生“晚期”、“早期”、“中期”等类的问题,不如干脆提“晚年的错误”为好。《决议》后来就采用了把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的方法。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而他晚年犯了错误,这个错误不但违反了马列主义,而且也违反了他自己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思想。
座谈会后,根据中央常委同志的意见,胡乔木亲自执笔加写了关于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年的一段,两千多字,于10月6日送常委各同志审阅批改。
当天,叶剑英、邓小平、陈云、胡耀邦、赵紫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看完新增的这一段后都表示同意,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先念出国, 没有来得及看,原先已经表示过赞成写。华国锋亲自给胡乔木打电话, 说这段话没有经过常委正式讨论, 不赞成加印到决议的讨论稿里去。胡乔木即将华国锋的意见报告邓小平、胡耀邦。10月10日,邓小平约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谈话,表示既然华国锋不赞成,先不加。
四千人讨论:有人提议不提毛泽东的错误
10月中旬,《决议》发到全党四千名高级干部中谈论,接受更多人的评判。实际参加的人数比原定的要多,大约有五千六百多人。这次讨论,从10月中旬开始,持续了一个多月,到11月下旬结束。这是自“文革”结束以来,在体制内最大规模的针对毛泽东和“文革”等议题的公开讨论,史称“四千人讨论”。
四千人讨论不是集中在北京, 而是由中央把讨论稿分发给中央党政军机关、各省市自治区党委, 分头组织讨论。讨论中有许多不同意见,有时还展开激烈争论,有些问题也提得相当尖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