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和一位有点轻度抑郁的女孩聊天,过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令她不堪忍受,不但患上了厌食症,还存在自我虐待倾向。调理了一阵子之后,她的情况略好,前往探视的时候我劝她好好调整一下精神生活,她当时说的那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精神生活?需要调整吗?我有吗?我们这些人谁有精神生活?”
前些日子在美国,特地拜访了一位久违的朋友。朋友接到电话非常高兴,说要好好准备一番迎接我们,这倒让我有点过意不去。本想拜访朋友,却变成了给人添麻烦。到了朋友家里之后,我才明白她为什么那样热情地执意要准备一番迎接我——她独自在家很久了,很期待有人到来。
朋友有一儿一女,自己独身。女儿在加拿大工作,比较少回家;儿子倒是在美国,不过做的是自由职业,一年四季几乎都不在家。朋友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房子里,那种孤单是可以想见的,于是我又觉得这次去得对了,至少可以给朋友一点小小的惊喜和安慰。
闲聊中我问起他儿女的情况,女儿算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加拿大安家和工作,儿子是个自由派,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旅行,世界各地到处跑,一年到头见不到面。我问朋友她儿子的情况,朋友说儿子工作不赖,收入不少,生活的也很好。朋友略微有点担心的是儿子没有房子,也没有积蓄,不知道将来的生活会如何。我建议她让儿子未雨绸缪,现在就为将来多做准备,朋友笑着摇头:“让他自己去规划吧,他高兴就好。”
接下来朋友就拿出儿子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厚厚的相册有几十本。朋友一张一张给我介绍与相片有关的事,看得出来,那些照片她看了很多很多遍。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即便她放心地让儿子自由飞翔,但仍然挥不去心里的牵挂。看了那些照片,我才知道朋友的儿子过得有多么逍遥快活,每张照片上都清晰地展现出灿烂的笑脸,那是一种渗透在生命里的发自肺腑的笑。朋友的儿子只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面堆放着很多户外用的东西,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书籍,书架上放不下,床边也堆着书,甚至床底下都是书。
朋友问起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我更愿意说些我以为值得去说的事,于是告诉朋友,中国大城市里比较优秀的年轻人一般到了三十多岁,会有套大概价值三四十万美金的房子,有辆车,有份年薪约合两三万美金的工作。我的说法多少有点往通报脸上贴金,朋友倒是非常羡慕,说现在的中国真的跟过去不一样了,这样的年轻人算得上中产,个人资产要比她们那里的年轻人多。接下来她问我,有这么好的条件,中国的年轻人喜欢去哪里旅行,又会有哪些休闲和娱乐。刚刚还说得有点得意的我,此刻不知道该如何说了。我认识的年轻人中间,绝大部分人没有机会旅游,甚至连起码的日常娱乐和休闲都没有,多数人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和忙碌,无房无车的必须如此,因为唯有这样才能有朝一日衣食无忧;有房有车的更要如此,因为稍不努力,拥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那天的闲聊给我不小的震动,尽管我一直都知道国内的年轻人承受着什么。当我近距离接触到曾经陌生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对那里的人来说,可以没有大房子,可以不要好工作,小车根本不算必需品,但一定要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比如旅行,比如读书,比如交友。
回来的时候在机场见到有点尴尬的一幕,在我前面有两个中国大男孩拉着行李箱走,说话很大声,听得出来是东北人。走着走着,其中一个拿出口香糖递给另外一人,两人各自剥开口香糖,不约而同地将包装纸随手丢了。两片纸轻飘飘曼妙飞舞,但却很刺眼。我正打算走上前去捡起,两个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中有一个女孩弯腰捡起纸片,放进旁边就在两三米外的垃圾桶。她的朋友不知道问了一句什么,那个捡起纸片的女孩只说了一个单词,但我却听得清清楚楚:“CHINA!”这个单词第一次让我觉得脸红。
这是个题外话了,说的有点远,却也不是绝无关联,我想,道德水平和公德心也是精神的一部分吧。多年前泰国等地的一些景区的提示牌上用两种文字写着醒目的提示语:不要乱扔废弃物。用英文书写标语很好理解,但为什么还要用中文来提示?又为什么偏偏是中文而不是其他文字呢?我想这决不是因为中文有着足够的影响力。
周围年轻人因各种原因,不太能考虑到精神生活,读书不多了,去影院看电影已是奢望,要出门旅行那只能是个梦想。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普遍没有信仰,或者说已经习惯了被迫追着物质跑,精神和道德被远远丢在身后,只信钱和物质,没工夫相信别的,就连自己都不太信得过了。当人变得唯物是追,奔来奔去到头来可能会有很多东西,可能有房子有车子有了想要的生活,可自己在哪儿呢?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丢哪儿去了的人,心里真的还能装得下别人,存得住公德心吗?
我没法回答,谁又能回答呢?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感却越来越低,这是大家的共识。所有人都在为着幸福奔波劳碌,所有人最终都抓住了曾经苦苦追寻的东西,到头来幸福了吗?带给别人幸福了吗?
同样不好回答,但也许另一个答案却无法回避:幸福不幸福尚不知道,青春年华过去了,活力四射的自己不见了。真有那么一天,或许用一辈子换来了所有想要的东西,人却已经垂垂老矣,追求这些东西为的是什么?是年华老去的时候口袋充盈?还是可以把这些当做爱留给子子孙孙?
精神生活沦陷不表示否定精神世界,只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界定和反思。我曾经问过不少年轻的员工:“下班之后你们做什么?读书吗?看电影吗?去健身吗?旅行过吗?”多数人茫然摇头,说下班后吃饭睡觉,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下班后热衷于网络游戏,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偶尔看电影,基本不旅行,看书则已经是一个完全被遗忘的习惯。
精神生活的沦陷,也许对别人无害,但对自己何尝有益?从美国回来,眼里看到的又都是清一色奔走在大街上的匆匆忙忙的身影,这才是我们周围的生活,也许没有错,但其实并不好。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中国的年轻人能够从事喜欢的工作而不必计较薪水,能够做喜欢的事情而不用担心饿肚子,能够玩累了躺下来看书而不是度过了童年就永远忘记什么是玩,能够真真切切地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活着呢?年轻人要追梦,其实最该抓住的是这个梦。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