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下凹式立交桥暴雨屡积水 排水市政体制乏力 |
www.sinonet.org 2012-07-25 第一财经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雨啸京城:缘何屡次路断立交桥
下凹式立交桥逢暴雨必积水,这一困扰北京的顽疾,既反映了规划、设计的局限,也反映了排水市政体制的乏力
“一桥一预案”,力保不积水。北京市防汛办21日上午发出的“安民告示”,几个小时后就成了这座城市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21日10时至22日6时,“61年最大暴雨”袭击北京,截至22日下午5时,已致37人死亡,约190万人受灾,初步统计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而享受定制预案的90座下凹式立交桥一点面子也不给。暴雨至少造成北京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其中大部分是立交桥下低洼区,甚至有驾车人淹死在这种“大水坑”里。这些立交桥恰恰又分布在北京大大小小的主干道上。
这其实是北京排水系统的“老大难”问题。
2011年6月23日,暴雨造成北京市区11 座立交桥桥下积水;2004年7月10日,暴雨造成北京城区70多个路段及8座立交桥下严重积水,交通瘫痪长达6小时。
在上述两次暴雨期间,重要的交通枢纽莲花池立交桥桥下均严重积水。在上周末的暴雨中,莲花池东路在西站站前地下通道和立交桥桥区也都发生了积水断路,造成西客站地区交通严重堵塞。而21日晚广渠门立交桥下3米深的积水则造成一名被困车内男子死亡。
北京市水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城市主要积水点分布》显示,29处主要积水点中,有22处,地名本身就包含一个“桥”字。
为什么早就暴露并且一再暴露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系统性“不畅”
下凹式立交桥逢暴雨必积水,这一困扰北京的顽疾,既反映了规划、设计的局限,也反映了排水市政体制的乏力。
从设计上来说,立交桥桥下区域并不是没有排水管网,许多甚至安装了应急排水的泵站。
北京市水务局原副总工程师朱晨东2011年曾于《北京水务》撰文分析,设计汇水面积与实际情况有误差、雨箅子数量不足和淤堵、连接管直径小等问题,导致众多北京下凹式立交桥附属泵站排水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立交桥桥区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流入雨箅子的雨水,经由连接管流入泵站前池,再由泵站排入河道等受纳水体。
但是据朱晨东计算,以2011年6月23日暴雨的强度,下雨10分钟,如莲花池立交桥下不形成积水,则需要安装250个雨箅子,实际则只安装了约80个,因此会形成60厘米的积水。
莲花池立交桥区泵站的实际能力可安装120个左右的雨箅子,但要充分发挥其排水功能,则需连接40根直径300毫米或2根直径1500毫米的连接管,实际则只安装了1根直径1500毫米的连接管。
立交桥下不可能密密麻麻全装上雨箅子,也不可能全铺上管子,雨箅子和连接管的不足,导致雨水来不及流入泵站前池,就已在桥下形成积水。
即使是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泵站,也不是轻易就能安装的。快速城市建设挤占了大量土地,没有给这些立交桥留出安装泵站的空间。北京另一处红领巾桥泵站仅选址就大费周章。东四环通车已经十余年,红领巾桥周边基本没有空地可供建设泵站。最终建成的泵站已经压了东四环的规划红线,靠特批才得以建造。
就连泵站能够排出去的水,有时也很难顺畅地排掉。
2011年7月《北京日报》曾撰文解释过北京地下排水管道过窄的疑问。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段昌和对《北京日报》解释说,北京地下的主排水管道最窄的也有1.5米宽,最宽的东护城河管道有10多米宽、3米多高,里头能并排开汽车。
目前,凉水河、清河、坝河和通惠河是北京城区的4条雨水排放“大动脉”,但并不是所有区域的降水都能顺利地流入其中。从排水管道通向“大动脉”的中间环节,往往形成“栓塞”。
目前,还有很多管道通向“一步就能迈过去”的小河沟。
去年,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也对媒体表示:“最早的二环、三环路下都设置了排水沟,最宽处达到十几米,里头能并行两辆车。但四环建成时,排水就依赖周边很多区县管、乡管的中小河道,排水体系没能同步。”
据报道,北京有关方面也曾探讨挖蓄水池解决立交桥下积水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未有明确进展。
立交桥排水“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北京日报》上述报道认为,有些积水是因为河道过高没有整治,而有些则是因为管理存在问题。比如,自从修了南护城河的龙潭闸,大雨时南二环会产生积水。这是因为河道蓄水面已经超过了排水管道的高度。还有就是平时清洁工扫大街的时候把垃圾往排水沟里堆,石头、塑料袋顺着雨水流向淤积在排水沟内,甚至绞坏了水泵的扇叶。
“排水系统就像一张大网,一个积水点的产生,暴露的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北京市防汛办副主任刘和平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其中许多是历史积累问题,要把这些历史“欠账”还上,往往比建设之初的一次性投入还要大,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更难解决。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