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林伯渠一家在颐和园中的留影,站在林老身后的就是苏生。
这是苏生刚被送回来,邓家在武汉的一张合影,后排左一站立者就是苏生
在秋风送爽的日子里,退休后定居北京的邓苏生老人不顾腿脚残疾行走不便,来到了福建永定金砂西湖寨,在夫人的搀扶下,爬上了小山岗,踉踉跄跄地走到了生母范乐春的坟前。此时,伫立在秋风中的他,已是老泪纵横。
邓苏生是林伯渠与著名革命烈士范乐春的亲生儿子,他曲折传奇的身世,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悲壮生涯及其崇高品质。
他的母亲范乐春,永定县金砂乡人,曾任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1934年她调至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担任优待红军局局长,在李坚真的介绍下,她与在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里担任国民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的林伯渠结成伴侣。红军长征前夕,他俩的感情结晶邓苏生出生了。但他生不逢时,隆隆炮声中,红军准备转移,范乐春和林伯渠商量后,忍痛把出生仅14天的惟一心爱的儿子,连同邓子恢与黄秀香(龙岩人)在瑞金出生刚3天的儿子一起,送到会昌的堂嫂家抚养。后范乐春因身体虚弱没有随丈夫一起长征,她回到家乡永定,参与领导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中,范乐春任中共闽西潮梅特委委员兼妇女部长,因积劳成疾,于1941年病逝永定西溪。范乐春病逝于西溪白叶凹山头,噩耗传来,赤寨村的群众含着眼泪,将她的遗体安葬。对她恨之入骨的国民党当局闻讯后,即派了几百名士兵,“围剿”赤寨村,图谋寻找她的遗体以报复。群众纵然被抓去审问、吊打,也始终严守秘密,坚不吐实。为了保护她的遗体,国民党士兵杀害了6位群众,暴尸示众,这也无法使群众屈服。
会昌寄养
会昌,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为赣江东源的贡水流域,邻接福建省,是当年中央苏区的一个县份,中国共产党粤赣省委设于此。这两个孩子同一个养父。养父是福建人,养母是当地人。
干瘪的奶水养不活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出于无奈,养母忍痛将其中的一个孩子(取名赖平亚)给人抚养。另取名叫范宜德的孩子留在自己身边继续抚养。也许是养母疏忽,也许是两个孩子同庚,又太小,无法分辨,就这样掉了包。
养父做米粉生意,每天起早贪黑,沿街叫卖,不辞劳苦地养家煳口。范宜德9岁时,养父送他进学堂。学费是一担谷子。要知道,一担谷子,可是全家半年的口粮啊!全家人只得节衣缩食。11岁那年,养父病逝,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养母肩上。养母实在无力供他上学,千方百计地总算托人把他送进一家伞厂学艺。
被“掉包”的哥哥赖平亚,由一家贫苦农民收养。他的养父去当红军,养母先后被转卖了3次,生活艰辛,但老区人民尽力抚养他长大。他不幸患小儿麻痹症,落了个终身残疾。
千里寻子
1949年9月,江西解放的消息传到武汉,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的邓子恢十分思念在江西突围中负伤被捕壮烈牺牲的爱妻黄秀香。他俩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儿子寄养在会昌老百姓家中,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1950年初,邓子恢终于提起笔杆,给驻扎在江西赣州的龙岩老乡--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政治委员兼任中共江西省赣西南区党委第二书记的陈仁麒写信,托他寻找他以及林伯渠在江西失散多年的儿子。他提供了寻找孩子的部分线索,并寄去一张自己的近照,使从未见过面的陈仁麒将军对他有所印象。
陈仁麒马上委托在江西赣南部队的干部左风前去寻找。终于在会昌找到了失散15年的两位孩子。
1950年闰七月初八(即8月31日),范宜德的养母急忙跑到伞厂找他,说家里来了客人。范宜德回家一看,来人是陌生的解放军叔叔。
左风见到孩子回来了,便简单地询问几句后,对养母深情地说:“感谢大娘培养了革命后代。现在解放了,组织上要把这些孩子找回去,送他们上学,上学回来还是你的儿子。”听了这话,养母眼里含着泪花,痴痴地望着孩子,看得出她心里多难过却又无法拒绝。这消息来得太突然,范宜德也不愿意接受这些现实,但又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只得含着泪花告别了养母,随左风叔叔走了。几天后,左风也找到赖平亚。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