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对于三任总理在记者会上的表现,班安祖觉得“三人都很睿智”,而且个性都很鲜明:李鹏总理严谨、朱镕基总理激扬、温家宝总理外柔内刚。
2001年,朱镕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片来源:中国网)
本文摘自:中国网,作者:王姝,原题:《盘点近22年总理记者会:李鹏严谨 朱镕基激扬》
一如21年前。今日上午,《华尔街日报》及道琼斯通讯社中国主编班安祖(AndrewBrowne)将再次走进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现场。
这个在京生活近30年、报道两会22年的美国记者,希望幸运女神能像去年一般降临,让主持人从600多名中外记者中发现他,并将代表着提问机会的话筒交给他。
作为两会的“休止符”,总理记者招待会已成为各界对两会议程的最重要期待之一,“是不可错过的重大事件”。
中外媒体的“战场”
班安祖记得很清楚,1991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受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周觉的邀请,首次成为记者招待会的主角。
当时,中外记者不过二三百人,时间也不长,内地、港澳、台湾和外媒各有一次提问机会。自此,两会后举行总理记者招待会便开始制度化、常态化。
1998年开始,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入场证”、那张白底红字的邀请函变得“物以稀为贵”。因为数千名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只有600多人有机会入场,而提问的机会更是“稀缺”。据本报记者统计,记者会虽已增加到两个半小时左右,但媒体提问的机会每年也就13个左右。
班安祖不担心“入场证”,因为报道两会的外媒,几乎每家都能拿到一张。
全国人大新闻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设置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最初之意,是提供一个采访机会给境外媒体,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因此,邀请 函发放时会更多照顾外国媒体和港澳台媒体。据报道,2007年的750张“入场证”,外媒分到了47%、350张;港澳台媒体和内地媒体平分了剩下的 400张。
不仅是“入场证”的分配,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提问机会也向外媒倾斜。据记者统计,以本届政府的4次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50个提问机会,外媒分掉了54%;港澳台媒体拿走了15%;内地媒体占比不过31%。
如何从几百名记者中成为1/13、获得提问机会,让每个记者都绞尽脑汁。
香港《文汇报》北京执行总编辑彭凯雷说,1998年朱镕基“钦点”一身红装的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提问之后,每年的总理招待会,女记者们都会精心打扮,从职业白领装到艳丽公主装,从围巾到口红,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彭凯雷相信,今天还会出现那一道道“风景线”。
经济问题是重头戏
班安祖今年准备了三个问题:国企改制、人民币汇率、经济体制改革,全部与中国经济有关。班安祖说,一方面因为《华尔街日报》的定位,关注财经;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一直是记者提问的重头戏。
盘点过去16次总理记者会,“中国经济”的“点击率”犹如一条稳步上升的斜线:李鹏总理在历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24个问题,经济问题占比 16%,共计20个;朱镕基总理5次记者招待会,回答了73个问题,经济问题占比28%,共计21个;温家宝总理的9次记者招待会,回答了135个问题, 经济问题共计38个。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至2011年的三次总理记者会,关于“中国经济”的提问陡增,每年均达到6个,占提问总量的“半壁江山”。记者们的关注焦点也从GDP增速等老问题,扩展到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可持续力等新问题上。
除了经济问题,20多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入世、非典、奥运……也从未在总理记者会上缺席。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如果把16次总理记者会的提问,按年代归档,那么相当于收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编年体纲要”,其中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改革印记。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